第03版:山茶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在群山之间

杨海波

五月的风吹过哀牢山一隅,暖而不燥。车子在曲折的山路上前行,窗外的风景不断切换,连绵的群山时而清晰,时而若隐若现。而我就像一个路过群山的遗音,羡慕山风的自由,以及高山从不妥协的姿态。

在一个僻静的山坡上,那户人家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眼前。没有门,穿过院坝就看见了那位老人。她坐在轮椅上,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浑浊的双眼在看到我们的那一刻,瞬间泛起了泪花。她试图站起来迎我们,但看得出来这对于她来说,需要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终于,她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我们很快过去搀着她,她用嘶哑的声音尽量大声地呼喊家人,告知家人有客人来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的丈夫和儿子从附近的地里回来了。老人一家热情得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他们搬出家里储备的吃食,摆满了桌子。然而,我很少见过这样的场景,只是傻傻地站着。我的领导则表现得很从容,她微笑着向老人介绍这次给老人家带来的母亲邮包里的物品,手把手地教老人量血压,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轻柔,那么耐心。我的领导握着老人的双手,鼓励她好好生活。又经过一段曲折的山路后,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村子,望着空荡荡的村子,我内心满是感慨。乡村里已经难以看到年轻人的身影,只剩下老人、孩子、一些妇女守着这片故土。他们是否向往外面的世界呢?又是否一辈子安于这片生养他们的地方呢?对于他们和这里,我们不过是彼此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来了又走,留下的或许只是短暂的温暖。

我们还顺路去探访了“东华六家人”。首站是“野趣人家”,那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一种野趣,一棵古老的榕树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历经多年的风雨依然活得像一座高山般挺拔,但凡有些年岁的树木在我看来是有灵性的。接着,河谷地带的“空中人家”“热谷人家”“水岸人家”“峡谷人家”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最让我心动的当数“空中人家”。两间小房子分别镶嵌在两棵高大的攀枝花树上。据说,这是依照傣族的竹楼建盖的,是为了纪念最先搬迁到这里居住的傣族祖先。那两棵攀枝花树,看上去饱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在我眼中,它们就像两位沉默的智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秘密。我轻轻地推开小屋的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我常年居住在这里,伴着鸟鸣虫唱,在这小小屋里晴耕雨读,提笔写作,就像是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这里,时间放慢了脚步,生活变得简单而纯粹。

两位同伴在路上聊天时说,这些地方曾经都是繁华的旅游景点。看着沿途的河谷风景,那熟悉的热带作物,还有开得正盛的凤凰花,我心中五味杂陈。那些风景和我的家乡如此相似,可我却已远离故乡太久,成了故乡的过客。而现在,我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山里的人们虽然生活条件清苦,但他们淳朴得就像山间的清风,他们的笑容,犹如五月的暖阳一样能够照亮人内心最黑暗的角落。

返程时,我不断回望着那些经过的群山,直到车窗外飘来一枚树叶,我才发现就要回到镇上了。回来后,我将那枚不算精美却很特别的叶子放进日记本里,回味着这一天发生的事情。我想为这一天写点什么,又或是像往常一样什么也不写,但我发现东华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它有繁华,有寂静,更有温情,有希望。在这里,我似乎找到了内心里一直想要找到的某个答案。

(作者系云南省作协会员)

  • 以火把的名义

  • 滇南月节

  • 大刀舞

  • 沁园春·曲靖三元宫长征纪念园

  • 相约巍山火把节

  • 小院里的石榴树

  • 故乡的火把节

  • 大观河畔

  • 边城味:三七焖鸡

  • 在群山之间

  • 与一棵桃树并肩而坐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