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云岭大地,乐声悠扬,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开幕式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艺境室内乐团与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合唱团合作的合唱曲目《几时》(首演)尤为夺目。
该曲目取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坡芽歌书”,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周娟作曲,保留了壮语原声的古朴韵味与壮族文化本色,同时使用了国际化的合唱写作手法以丰富和放大原民歌单旋律,配以细腻的意境民族室内乐,实现地方非遗与国家级艺术平台的精准对话。
“作品既要延伸坡芽歌书新时代的生命力,也要吸纳壮族音乐文化为民族室内乐带来多元语汇,并使用国际化的创作技法将这两种编制有机统一,这对我、艺境或坡芽歌书合唱团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险记。”周娟表示。
创作过程中,周娟决定保留歌书本身的歌词——她对照“坡芽歌书”的汉译歌词,对全部81首民歌进行了反复听看和研究,从“坡芽歌书”中撷取29句精华,将它们重新排序。“这些歌词咏物、咏情,贴合壮族人民的生活,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周娟说。
周娟认为,“坡芽歌书”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其旋律本身细腻与恬美,以及每一首歌基于壮族人民生活中最为家常的一件物事,歌词具象比兴,更在于其宏观结构:将爱情观与人生观融为一体。“从‘小伢伢’唱起,唱到恋爱、结婚、相守,最后失去伴侣,这不仅是壮族人民的爱情故事,更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爱情观、人生观。”谈及创作感悟,周娟说,音乐就是源自人、源自情。
此次创作要求是为云南和北京两地的两个金奖组合而作,其中,云南是26个壮族人声,北京是我国传统八音中9件代表性民族乐器。“这样的合作本身就很有意义,非常有挑战性,可以说从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首演呈现,处处都在意料之外:以前既没有过这种编制的作品,这两个声音属性不同的乐团也没有过类似的合作经历。”周娟说。
同时在两地排练,结合时又会是怎样的?等终于见到的时候,顾不上彼此介绍,风尘仆仆的艺境成员们放下行李就开始合成排练。当最后一个音符的余音消散在空气中,音乐家们迸发出情不自禁的掌声——大家终于在音乐中相遇、相知并惺惺相惜。
作品的完美呈现离不开音乐家的精湛演绎。“团员们告诉我,他们很感动,最后唱得眼泪汪汪。”周娟说。
经过此次创作,周娟对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独特的,云南尤其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语言。我初见坡芽歌书合唱团时,感受到团员们温和而内在的力量。‘坡芽歌书’的音乐软糯,歌词更是古风而雅致,汉译后的五言句式就像《诗经》里那样读来满口余香。”
对于这首用心创作的作品,周娟非常期待观众的认可。“希望听众在《几时》中听到壮族山歌飘荡在天地之间所唱出的人类共通的爱之深、情之切、人生之美。”周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