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讯·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昭通市推进经济互嵌凝聚各民族共富“一股劲”

通讯员 陈忠华 聂孝美 郑莉

民族团结是发展基石,经济互嵌是共富路径。近年来,昭通市立足资源禀赋,紧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东西部协作等机遇,以“一股劲”的韧劲深化经济互嵌,让各民族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描绘出一幅民族团结、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昭通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就业,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家致富。目前,昭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2年的13233元增至2024年的1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超16%,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巧家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斗征程中探索特色路径,汉、彝、回、苗等18个民族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携手共进,在就业帮扶中守望相助。马树镇引进经营主体发展草莓产业,构建完整产业链,带动9000余人次就近就业,年务工收入超2亿元,固定工人年均收入突破4万元。当地村民朱永爱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在草莓基地找到家门口的岗位,如今已是车间打包能手,她坦言:“今年是在草莓基地上班的第5个年头,年收入三四万元,家里6口人,其中有3人在基地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东西部协作聚合力,资金项目注动能。2021年以来,上海市在昭通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财政援助资金31.54亿元,实施各类项目757个,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帮扶资金1.76亿元,惠及14.4万户62.03万人。两地共建帮扶车间7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749人;共建园区10个,吸引97家企业入驻,完成投资25.72亿元,带动7915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两地强化产销对接,截至目前,上海市累计采购和帮助昭通销售农特产品金额达13.45亿元。2022年至今,上海在洒渔河流域累计投资约6000万元,为当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洒渔镇大桥村,乡村振兴示范园拔地而起,苹果分选厂及配套设施、自动化水肥设备、生产通道等一应俱全,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筑牢基础;在巡龙村绿荫塘,道路硬化维修、文化健身广场改造、村民活动室新建、排污管道铺设、公共卫生间及照明设施完善等工程落地,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易地搬迁挪穷窝,产业就业稳新家。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是全国最大跨县安置区,共安置来自5个县的各族群众39000余人。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通制定印发相关政策文件,与省外274个地区建立劳务协作长效机制,打造“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劳务输出模式。同时,在安置区周边发展苹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抓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安置区和悦社区七旬老人邹文昌感慨道:“搬出大山天地宽,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民族村寨谋新篇,农文旅融合促增收。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半河村是民族聚居村推动经济发展的典型范例。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党支部+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种植油菜、小米等经济作物570亩,建设“扎西红瑶跑山鸡”养殖基地,带动120名群众就业增收。同时,半河村探索“体育+农文旅+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模式,累计建设农家乐、越野赛道等文旅项目18个,举办山地自行车爬坡挑战赛、花山节等活动9场次,吸引18.3万名游客前来体验,带动43户群众吃上“旅游饭”。村民陶家德高兴地说:“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村子建设好了,我们在家也能挣钱了!”

  • 音乐就是源自人、源自情

  • 让“彝族打歌”焕发生机

  • 昭通市推进经济互嵌凝聚各民族共富“一股劲”

  • 我省自然资源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 西双版纳州召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研讨会

  •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 “影展+实物”双展联动讲述玉龙故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