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游以食为先。
石林彝族自治县作为“世界喀斯特的精华”“中国阿诗玛的故乡”,是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被美食充盈的宝地。
喀斯特峰林间,百味在红土地里扎根,在火把节的篝火中升腾。在石林,喀斯特的奇石邂逅人间烟火,天南海北食客共聚一堂,在感受特色美食、畅谈人生快事间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悄然开展。
近年来,石林县以美食为纽带,持续擦亮“阿诗玛特色美食”地域品牌,让每一口滋味都见证着历史的交融,传承着文化的根脉,更为石林县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美食在满足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成为展示石林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表达、有感体悟、有效转化的重要窗口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生动的舌尖见证。
当下,在文旅融合及产业发展的多重驱动下,美食成为连接石林过去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以美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石林实践迈进新的阶段。
美食探寻交融互鉴新印记
石林县各民族的餐桌,恰如这片土地的缩影:多元、共生、充满活力,虽拥有着别样的表现方式,却同属中华美食文化,成为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直接的表现。
每每踏入石林县阿着底村彝族撒尼人家的小院,香气四溢的包谷饭或荞麦饭令人十指大动,醇香的腊肉煮红豆、营养丰富的土鸡蛋、鲜嫩的黄焖羊肉以及美味的羊乳饼等让人欲罢不能。
说起乳制品,大家多会想起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奶酪等美食。在石林县诸多美食中,石林乳饼这种源自石林县山羊奶、形状酷似豆腐块、与内蒙古“奶豆腐”颇为相似的乳制品,2025年4月1日获“国字号”认定,成为当下石林很有代表性的一种美食。
“这乳饼和北方吃的甜味或者奶香醇厚的奶酪等奶制品不同,那些可以直接吃,而它需要小火煎黄、再加以辅料食用。一口乳饼,‘凝脂如玉、乳香绵长’,浓缩了石林的山川灵气与人文智慧,很是独特。”来自河南的汪女士在阿着底用餐后称赞不已。
清汤羊肉取圭山黑山羊慢炖,肉质细嫩得恰到好处;黄焖土鸡经爆炒后慢炖,嚼劲里满是山野气息;腊肉炖红豆的香、椒香乳饼的醇……这便是石林彝家“八大碗”。这种石林当地传统宴席的代表性形式,象征吉祥与团圆,每逢火把节、婚丧嫁娶等重大节庆时刻,都会摆上这样一桌,在品味美食中共庆佳节。
随着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彝家“八大碗”也在不断丰富,现在的“八大碗”多的时候能有10多道菜,一道道荤素交融的菜肴,每一口都是民族美食集百家之长的滋味。
纵观全国,满汉全席、孔雀宴等诸多饮食形式,与彝家“八大碗”多种菜肴拼桌的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下,各民族通过美食这一共同语言,促进交流、增进理解、强化团结的生动实践。它们共同证明,美食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享受,更是连接人心、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当下,石林美食通过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独特风格。
在石林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米线店,既有彝族风味的特色米线,也有融合了多民族烹饪手法和调料搭配的米线……川菜、湘菜、北方菜系、西餐等各种风味的美食丰富着石林的美食市场,也满足了不同民族、不同口味食客的需求。
石林县餐饮与美食烹饪行业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石林彝米水乡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钱贵花表示:“石林美食的多元性成为各民族美食在这里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有形表达,展现着石林开放包容的气质和中华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在这种气质影响下的石林,引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居客。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石林县2024年旅居者达9.67万人次。
来自新疆的厨师何健华与面点师妻子陶海英便是其中一员。
何健华夫妇在石林旅居1个多月,被彝族撒尼人的热情与深厚文化所感染。他们向78岁的李阿婆学习火塘烤洋芋,在刺绣坊里观摩70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演示“阿诗玛”头饰针法。
旅居期间,陶海英还将自己的面点手艺与当地食材结合,制作出颇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撒尼风味馕饼。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百里异习、千里殊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随着石林旅游、旅居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这种美食文化的交融互鉴画面在石林不断上演。
“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中,各民族美食在石林的餐桌上共同绽放,融合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石林味道。”石林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方黄金表示,虽然做法和食用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美食文化视域下,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交流互鉴所呈现出来的最大公约数。
美食开拓文化传承新路径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说起我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以歌舞助兴由来已久。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宴席上有歌舞相伴的美食佳肴滋味更妙,宴席间的歌舞让饮食的文化意义得以扩展。
在石林县,各族群众广为传唱的祝酒歌便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走进彝家的大门,就是彝家的兄弟;来到彝家的寨子,就是彝家的亲戚……”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距离全球闻名的AAAAA级风景名胜区石林风景区500米、紧靠西石公路处,集住宿、用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民族餐饮连锁企业彝米水乡就响起了祝酒歌。
在这里,食客享用着彝乡酱菜、彝家老腊肉、瓦片煎乳饼、手抓羊肉等特色美食,边吃边了解着美食的故事。
彝乡酱菜便是吸引食客关注的焦点之一。
过去,彝族群众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区,物产相对匮乏,为了能够在不同的季节都有足够的食物储备,聪明的彝族群众便发明了酱菜的制作方法:他们利用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经过腌制、发酵等工序,将蔬菜转化为美味可口、易于保存的酱菜,不仅满足了日常饮食的需求,还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滋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彝乡酱菜的制作工艺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了彝族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丰富着各族群众的餐桌。
漫步彝米水乡,餐厅和客栈的各个角落都摆放着彝族的传统物件,如彝族服饰、武器、磨盘等。这些物件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客栈房间以彝族的支系名称来命名,包厢则以当地的一些村寨命名,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石林特色,让各族食客在就餐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石林民族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彩。
在这里用餐,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坐在桌旁,感受着独具特色的石林文化、品尝着风味独特的民族美食。同时,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们,用悠扬的歌声为游客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流畅的小调时不时引起游客跟唱,兴起时,游客们被这热烈的氛围所感染,纷纷加入到歌舞的行列中,与身着鲜艳美丽民族服饰的各族演员一起载歌载舞,共同感受这份欢乐与和谐。
彝米水乡的美食与歌舞不仅成为了连接游客与当地民族文化的桥梁,更成为石林县美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在石林县阿着底村、五棵树、小箐村等,同样的场景在一家家农家乐院坝中精彩上演,续写着石林各族群众以美食促进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张红兰在阿着底村开了一家农家乐,她也会经常组织文艺队到农家乐里进行歌舞表演,邀请客人一起跳三弦、唱民歌,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们在美食与文化中感受“阿诗玛故乡”的独特风情。
农家乐的客人来自天南海北,张红兰认真听取食客的用餐反馈,在原本阿着底“八大碗”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加新菜品,融合八方味,让各地的客人都能在这桌团圆饭中尝出“家的味道”。在歌声中,大家打破了民族的界限,共同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里,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石林,这种以美食为引、歌舞为媒的交流方式,让民族文化默默流淌,它如同潺潺溪流,在歌声与美酒的交融中,将石林各族群众热情好客、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宾客的诚挚欢迎,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杏林大观园,也是石林县一处独特的旅游胜地、美食天堂。
自创建之初,杏林大观园便把中药养生文化同美食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药膳菜品。
“当归鸡汤滋补暖身,茯苓素斋清新爽口,川芎牛肉活血化瘀,八仙豆腐外酥里嫩……”说起餐食,由单位工会组织来杏林大观园参加疗养活动的李女士表示,每一道菜都是自然与传统的交融,在品尝美味为身体注入满满元气,同时,感受到中华药食同源文化的博大精深。
“8月初的重庆有40多度,有不少避暑的游客来这里住了20多天。为了让来自各地的旅居客留得住,我们这里增设了塑胶跑道、篮球场、温泉室、中医院等各种配套设施。除了这些设备,药膳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石林县旅居协会会长、昆明杏林大观园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兴德说,在这里,各族游客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药膳,交流着养生心得,共同感受着美食与健康带来的愉悦,进一步增进了情谊。
此外,蕴含“独有千秋”“回味无穷”的路南卤腐、蕴含“隆重热烈”“团圆和谐”“海纳百川”的石林汤锅、蕴含“豪情壮志”“十全十美”的马肉全席、蕴含“丰收团圆”“和睦相处”的彝族杀猪饭等文化特色美食,让“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心愿在石林的一桌桌团圆饭中具象化,在这里共享的不仅是一场欢歌、一次美食,更是一次文化交融,一次跨越山河、心手相牵的“相会”。
美食催生发展新动能
2024年,石林县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同比增37.13%,实现旅游总花费170亿元,同比增16.83%。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石林县共接待游客84.06万人次,同比增10.75%;实现旅游花费7.55亿元,同比增11.81%。
大批游客的到来,也让石林看到发展的机遇。
怎样才能让他们吃得好、留得住?探寻“舌尖经济”新动能、培育餐饮消费新热点、以美食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让美食为旅游发展注入更持久的经济活力、人文魅力……在不断擦亮“阿诗玛特色美食”地域品牌中,石林县亮点频出。
新疆的馕散发着大漠阳光与干果融合的醇香,广西的壮族非遗美食马娄艮黏和地道螺蛳粉还原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重庆香肠的麻辣鲜香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云南本土的文山米食、即食野生菌等则展现着高原的独特风韵……8月8日,2025年“服务消费季”系列活动“一带一路”美食旅游产业交流大会暨昆明民族风情美食消费季活动中,来自全国的30个民族特色美食品牌参展,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
这次以“共谋发展之道 共话丝路繁花”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在展示民族特色美食魅力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菜品的传承与创新,为民族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张红兰在开了农家乐生活逐渐改善之后,始终没有忘记携手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初心。
她积极吸纳村民到农家乐就业,农家乐平均每年可吸纳200余人兼职,村中的妇女在做农活的空余时间也可到农家乐工作,工资按天数结算。在此期间,张红兰也会毫无保留地向她们传授经营经验和管理方法。
随着她家农家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乡村旅游的队伍中来。目前,阿着底村农家乐开了一家又一家,每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以上,村民收入大幅增长。
五棵树村党总支书记所忠明坐在宣讲台上,在他身后是村民们白墙青瓦的彝家小楼。这个历经4次搬迁的撒尼人村落,曾经“耕地靠牛、通信靠吼”,如今依托石林风景区,全村72家客栈、16家餐饮店年均接待游客22万人次。
像这样的村子在石林还有很多,美食餐饮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石林县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动能。
众所周知,石林县被誉为“中国人参果之乡”,公认的人参果优质产区。人参果是石林县特产,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西街口镇成为石林县人参果核心种植区,辐射带动泸西、师宗、弥勒、陆良、宜良等周边县(市)种植人参果超过20万亩,带动省内干热河谷地区,如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发展秋冬人参果种植,逐渐在省内实现人参果周年化生产。石林县人参果的种苗更是销售到全省及甘肃、福建、海南等地,成为各族群众的致富果。
9月1日,人参果界的“满汉全席”——人参果宴在彝米水乡开席,28道人参果菜品引人垂涎三尺,食客们纷纷拍照留念。
自2021年开始,石林县为充分探索和延伸人参果产业链,坚持使用最生态的食材和最传统的方法还原食物本味,围绕人参果“小题大做”,开发了人参果宴,颇受美食爱好者青睐,更赢得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赞誉。截至目前,已经创制人参果菜品100余种。
近年来,石林县积极举办各类美食节会,这些活动不仅成为展示当地美食文化的重要平台,更是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载体。
比如每年9月,石林县会迎来一场特别的“仙果狂欢”——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阿诗玛文化旅游节。
期间,彝族长街宴、果王争霸赛、电商直播大赛轮番上演,游客不仅能体验采摘乐趣,还能住进周边民宿、品尝人参果宴。在系列节庆活动中,各地游客和各族群众在欢乐的氛围中品味珍馐、畅叙情谊、交融互鉴。
一场活动下来,周边民宿和农家乐收入成倍增长。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让人参果产业跳出单一农业的局限。 舌尖上的共享共赢,突破了语言、地域、文化的差异,成为各族群众交往的重要纽带。
在乡愁四韵(云南)文化中心,人参果汁、卤乳腐、乳饼、马肉、菌包……各种石林特色的民族美食琳琅满目,一直以来,乡愁四韵(云南)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将各种美食做成石林旅游的伴手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通过规范餐饮企业的经营行为,提升餐饮与美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全县美食行业的联合与协作,进一步提升石林美食的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推动以美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是石林县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石林的餐桌,是一部鲜活的文化交融史。当地民族的火塘文化奠定了质朴的底色,各民族的烹饪技艺丰富了其技法与风味,而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和本地丰富的物产,则共同书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石林味觉篇章。
从火塘边的一碗热汤,到餐桌上的一桌盛宴,再到走向世界的一份特产,石林的美食,正用它独特的味道,讲述着一个关于团结、共享与发展的动人故事,更激发着未来的活力。
本版稿件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采写
图片由石林县民族宗教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