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遥清虚观原名太平观,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几经易名,至清代复称“清虚观”至今,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虚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清虚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龙虎殿是清虚观的山门,修建于元代初年。山门龙虎殿,元代风格建筑。屋顶形式是歇山顶,也叫九脊顶,正脊与垂脊交界处的吻兽,既能起连接作用,又可装饰屋顶,更重要的是表达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兴水灭火。屋顶上琉璃瓦与灰瓦相间的手法,看来清丽不俗,可见琉璃瓦的使用,能够增加色彩变化,增强建筑物金碧辉煌、庄严大方的艺术效果;屋檐处的瓦当、滴水,不禁使人联想到雨天的“雨滴台阶下,人在屋中憩”的美学意境;屋檐出檐深远,影响室内采光,因而飞起屋顶四角,斯翼如飞的样子,使沉重的屋顶显得更加生动有力,飘逸轻盈。整个龙虎殿给人一种孔武有力、粗犷率真的感觉,恰似当年横扫亚欧的蒙古人性格,使建筑美和人的向往在这里形成完美的画卷,达到天人合一。
龙虎殿檐下是两尊具有元代风格的彩塑;东青龙、西白虎,它们是道教中的守护神,既保护寺院,又教导人们皈依道教。通高达5米,面部圆润,剑眉怒目,鼻翼扩张,手握兵器,两手撑开,表现他们魁梧刚健的气魄,气吞山河的气概,与周身飘舞的彩带互相衬托、对比,更体现出武士的英气内敛,内张外弛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生命力,仿佛站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冰冷的泥士,而是活生生、有血肉的门神武士。
主体建筑纯阳宫之“纯阳”二字,为洞宾之号,“宫”为祀奉神仙的宫殿。纯阳宫,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
纯阳宫内设有神龛。金形泥质、道骨仙风的吕祖端坐神龛内。由于吕祖高高在上,人们必须仰视才可观其貌,更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吕洞宾的敬仰之情。据《平遥县志》记载:吕洞宾在清代时曾有清虚观显灵,留下“一心二人仁”的仙迹在玉皇阁柱子上,因此清代知县增修这精巧典雅的纯阳宫供奉吕祖。千百年来,这里香火一直绵延不绝,尤其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四,吕仙诞辰,更是香客如云,极大地缩短了清静道观与喧闹世俗间的距离。
纯阳宫外的楹联“一元道气远超天地外,三十功名常伴梦幻中”,将道教追求的祥和超然一语道破,清代石狮、道符,端立宫外,镇宅避邪。
纯阳宫后为三清殿,殿内梁枋间有“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题记”。神台上原有三清真人、二十八宿神像。三清殿两侧有东、西耳殿各3间,原供三官、四圣、五岳、四渎;东、西廊殿各11间,硬山顶造形,原供九天圣母、九曜星君、七十四司。民国18年(1929年),耳殿及廊殿的塑像均遭毁坏。
在三清殿内竖立有一透灵神碑,原叫蒙汉碑,通高205厘米、宽90厘米、厚23厘米,为元代作品,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碑之正背两面都刻有文字,记录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正面文字是用蒙古国初期沿用的八思巴文记录;背面是用汉文楷书对此碑正面记录的翻译,故称蒙汉碑。此碑质地多玛瑙石沉积而成,石碑表面光滑透亮,触摸凉爽,多有观光游览的善男信女用手抚摸其上,顿感一股奇特的神仙灵气,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故称“透灵”碑。据专家考证,这种碑保存下来的现已屈指可数,它既是信奉者很好的精神依托,也是研究蒙古历史文化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清虚观如今已建为平遥县博物馆,馆内藏有丰富的展品,有隋唐时代的佛头、罗汉头;明清时代的大型石屏;北魏时期的造像碑;有唐代铁铸佛头、宋代坐佛、金元毗卢佛;明清时代的寺庙供器;明代的二十余尊珍贵木雕像。
(山西民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