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亚军
凤鸣岐山
提起陕西岐山,大多数人只知道岐山的臊子面,品尝过的,皆津津乐道。殊不知,岐山是西周的诞生地,在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姜尚垂钓隐潘溪、文王渭水聘吕望、武王伐纣、周公吐哺等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诗经》中《大雅·卷阿》有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这个“卷阿”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以及从前植满梧桐树的凤凰村、凤鸣沟、凤凰堆、五色的凤丹凤穴,都是当时凤凰经常出没的地方,随时能听到凤凰的鸣叫声,“凤鸣岐山”来源于此。凤凰是祥瑞的象征,西周从这里发迹,“凤鸣”预示着周王朝的兴起。
新修建的周原景区以中华周文化展示与传承为核心,以“古、土、乐、奇、巧”为思路规划,以“天、地、人”为轴线分区,还原西周的都城风貌,将周文化集中创新演绎。周原广场居中的明堂,是座标志性建筑,以仿古立柱、夯土实墙、真草屋顶、太室等复原形式和场景展示,竭力还原三千年前周代都城建筑的风格和礼制建筑的恢宏气势。何尊广场以西周的青铜重器——何尊为核心,包含何尊雕塑、考古地层复原及地面直塑青铜器三部分,整体营造考古现场氛围,展示出土的最具代表性青铜器。
饶有意思的是周易广场,采用文王后天八卦图进行立体塑造,通过周易简介、六十四卦象解读、价值意义及摇卦占卜互动游戏等方式,全方位呈现《周易》的文化内涵。还有诸子百家园,以“儒、道、墨、法、农、医、兵、阴阳”八家先秦思想流派为主,一览“百家争鸣”的文化精粹。
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西周的发源地凤凰山。据考证,早在六千多年前,卷阿一带就有先民傍凤凰山临润德泉而居。凤凰是姬姓周族崇拜的神鸟,古卷阿附近至今有许多与凤凰有关的地名和遗址。凤凰山位于周公庙西北,为一圆锥形山岗,又称凤凰台、凤凰堆。《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指的是凤凰山,相传山顶有凤迹,山腰有丹穴,出五色土,明代曾在山顶建凤山石屋。
回归岐山
岐山历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当数西周初期的核心人物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是西周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音乐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驾崩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周公遵诏摄政,他亲自率军东征,即周初的三年卫国大战,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的动荡政局。成王年长后,周公主动禅位,成为后世佳话。晚年的周公回归于祖地岐山,专心制礼作乐,建立朝纲制度,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做出了卓越贡献,“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世代人所传颂。
周公制礼作乐,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了重要作用。他享有崇高的地位,是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圣人,孔子晚年曾叹息:“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周公庙由此而始。西周末年,古卷阿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初,高祖李渊为纪念西周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下诏在其采邑——卷阿重建周公祠,包括周公陵墓、元圣殿、凤山楼、礼乐亭、思贤亭、吐哺亭等。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的建筑群。
现在周公庙里,汉槐唐柏遮天蔽日,除过那些正殿偏殿,还有个玄武玉像一定不要错过。这尊玉像在周公庙后山崖的窑洞内,像高一米,通体洁白,面部丰满,披发无冠,赤足戎装,足踏龟蛇,仗剑而坐。这尊俗称“玉石爷”的玉象为唐代之物,据《岐山县志》载:“昔年雷雨大作,山崖崩塌,闪显而出。”
岐山人杰地灵,历史也早已把周公和岐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周公一生都没去过他的封地鲁国,在完成他的政治使命后,回归岐山,后半生致力于礼法、诗经的研究与整理,使其成为流传后世的珍贵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