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2020年12月18日公布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就“努力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进行了明确。
日前,本报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等问题采访了西盟佤族自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民宗局副局长陆佳柱,中国银监会怒江监管分局尹茂兴(普米族),普洱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王明蕾(哈尼族),普洱学院东盟学院支部书记、院长罗承松(拉祜族),普洱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书记杨萍,普洱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娜响(佤族)。
问:如何理解《建议》中关于“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部分的三项内容?
陆佳柱: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擘画云南未来发展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党中央关注着,云南4800万各族人民翘首以盼。《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云南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清晰展望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向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全面迈进。
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发展战略大局的重要任务。《建议》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部分独立成篇,放在各项重点任务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心信心,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谋篇布局有深度,工作落实有措施。
尹茂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完全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加快发展”是中共云南省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统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沿边开发开放、脱贫攻坚等“大目标”提出的战略性举措,三项内容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王明蕾:《建议》中“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基于“多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背景之下提出的。云南省各民族能够安稳定居,繁衍生息,得益于“多民族文化”中共含的“文化包容”“安然生活”特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谈的不仅是继承其“民族团结”的记忆,传承民族团结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努力满足各族人民“安然生活”的祈愿。
中国语境下的“民族”和“中华民族”是民族、国族、国家三种认同为一体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基于各民族相互依赖、融合、尊重下达成团结进步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被提出以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分别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价值底蕴”“思想基础”“历史基底”以及“与国家民族的结合度”等五个方向讨论。在“培育路径”的讨论中,各大高校不约而同谈到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融入高校教育。学校作为知识记忆的传播载体,认识民族团结是基础,如何将其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中才是今后最重要的工作。
问: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你认为哪些方面的成效比较明显?还有哪些方面需要不断加强?
罗承松:近年来,云南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如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这种成就只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方面,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互助,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普洱市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充分发掘各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如“宾弄赛嗨”,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弘扬。
目前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反映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成果还是显得不足。
尹茂兴:5年来,云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银行业保险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金融服务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等方面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特别在金融支持脱贫攻坚方面,根据本职工作来看,保山银行业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26亿元;防贫保险承保人数达21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大病保险参保率保持100%。目前,保山市已顺利实现4个贫困县、41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9.4万户、3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十四五”期间,还要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适合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陆佳柱:5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用发展的思路谋划民族工作,用发展的办法促进民族团结,用发展的成果巩固民族关系,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发展,全省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实施三轮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58个县全部通高等级公路。推动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向民族地区布局,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针对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面临的发展困境,全省施行“地方主导、区域协作、央企结对、对口帮扶”的扶贫开发模式,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上海、广东和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口帮扶下,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迈上了跨越发展的轨道。
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力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创建活动,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但目前仍存在影响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因素,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国家对云南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及政策倾斜方面,特别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