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四川省实施的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建设,紧紧抓住“幼儿”这个关键群体和“学前”这个关键阶段,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语言关、文明关和安全关,让四川民族地区不断迈向没有贫困的未来,从根本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已成为一项影响长远的基础工程,深受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称赞。
一是依需求科学布点,确保就近入学。早在2012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印发《关于推进“一村一幼”学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规划布局、经费投入、师资配备、保教质量等方面作出部署,在全国首创实施“一村一幼”建设。2020年“三州五十二县”已建成“一村一幼”4823个,实现了村级学前教育全覆盖,确保了农牧民幼儿全部就近接受学前教育,彻底化解了“入园难”问题,累计惠及55.6万余名农牧区儿童。
二是拓渠道整合资源,破解症结难题。建立以“省财政投入为主、市(州)财政投入为辅、县(区)财政投入为补充”的保障机制,解决建设资金瓶颈。以聘用辅导员为主,采取“县对县、园对园、师对师”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开源拓渠”解决师资问题,每个幼教点不少于2名专职辅导员,累计培训配备16577名辅导员。坚持“保基本,广覆盖”的原则,利用现有的闲置村小和村级活动室,建设经济适用且有安全保障的幼儿园,破解园舍建设难题。
三是循规律稳步推进,持续提质增效。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原则,分步规划推进“一村一幼”建设。配备适合幼儿特点的桌椅、盥洗卫生间、玩教具、图书、乐器和幼儿辅导读本等,引导儿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训练,大力开展辅导员培训,幼教点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备不断加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一村一幼”教育的孩子基本都能用标准普通话回答问题、唱儿歌,在小学入学前就已基本扫除语言障碍,进入小学后,学习热情更高,学习习惯更好,学习能力更强。2020年全省51个民族自治县(市、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4%,较2015年提高约23个百分点,特别是乐山市“两县一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3年的62.6%提高到2020年的98.3%,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重实效激发动力,深化实施成效。紧扣“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多措施帮助“一村一幼”幼儿过好语言关、形成好习惯,培育他们从小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在“书同文、语同音”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以“小手拉大手”推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文明整个社会”目标。
“一村一幼”牵住了“牛鼻子”,不仅促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幼儿学习“语言关”,而且为他们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能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示出“事半功倍”的巨大成效。(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