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近年来,武夷岩茶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带动了茶农增收。随着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也出现价格炒作乱象,“天价茶”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同时,“天价茶”背后暗藏的“四风”等腐败动向——中秋、国庆及春节期间,“天价茶”销量明显增加。“天价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天价岩茶”愈演愈烈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当地政府以及茶企等频频出招,为共同保护好“武夷岩茶”发力……
■ 48万元一斤 “天价茶”卷土重来
在沉寂了一段时日之后,天价茶再次卷土重来。近日,福建武夷山的一些岩茶价格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一份流传于茶友朋友圈的“天价岩茶价目表”显示,最贵的一款茶每斤价格更是高达48万元!这是什么茶?背后又是谁在炒作“天价茶”?为何经历过多次“疾风骤雨”的整顿后,“天价茶”现象仍然屡屡发生?
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其中又分为大红袍、水仙、肉桂等产品。随着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上开始出现价格炒作乱象,“天价茶”现象时有发生。
近日,据报道,在福州茶叶市场,包装奢华、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其中一些标注“非卖品”的茶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并且店员一张口就是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一份在网络流传的所谓“天价岩茶”榜单显示,名单里的产品每斤价格都是5万元起价,超过30万元的产品多达14款。而一款标注“非卖品”的手尚工夫“远香”茶叶,10克1泡的价格为9600元,折合每斤48万元。
对此,手尚工夫品牌创始人陈志强表示,公司在调查中确实发现,有个别代理商在未经授权批准的情况下,违规将非卖品“远香”定价销售。
“天价岩茶”迅速引发各方关注。
日前,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厅迅速展开抽查,并连同行业协会联合发出整治“天价岩茶”乱象的通知,同时限定茶叶每500g定价不超过6万元。
陈志强表示,对于个别代理商违规将非卖品“远香”定价销售,目前已经对涉事代理商做出罚款等处理。
从过去多年来看,往往是在疾风骤雨的整顿后不久,“天价茶”再次卷土重来。那么,“天价茶”为何屡禁不止?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天价茶”现象表面看是茶叶价格的混乱,这需要政府加强监管、行业加强自律,但从根源上看,这实质上暴露出茶行业标准滞后、老化、缺失的问题,即茶叶的定价等缺乏相应的标准。
由于我国六大茶类的历史悠久,受到茶品类的多样性及农作物特有的地区性等因素影响,导致规范化的茶叶生产、加工、内涵物质测定和色香味形等标准的制定仍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应的成本也较大。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绍文指出,近年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虽然有所完善,但还是存在一些缺失。
一是为了考虑行业整体情况,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国际认可度不高,且仍与国际化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标准的制定存在滞后性,跟不上产业目前发展的进度,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三是由于缺乏质量管理、标准化的人才队伍,导致标准在中小茶企中贯彻、落实不到位;四是部分区域和部分小众茶的相关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芳也表示,必须对茶产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茶叶生产、管理和质量水平,提高茶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让更多的优质好茶走进千家万户。
■ 新规剑指虚标价格
“天价岩茶”愈演愈烈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福建省农业农村厅近日联合发布《关于整治“天价岩茶”乱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虚假标识、掺杂掺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商标侵权、不明码标价、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也发出倡议书,倡导茶界同仁加强行业自律,不做虚假宣传,规范经营管理。
武夷山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正华表示,“天价岩茶”主要是炒作的结果。“外面公司运作能力很强,进武夷山后,收购茶农产品,注册一个商标,取个花名,文案做漂亮,包装搞奢华,炒作‘榜单’‘稀缺’‘非卖品’等噱头,推高价格。”黄正华说。
黄正华表示,在市场经济下必然会出现价格分层,但是这并不代表市场可以随意充斥“天价茶”。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高价武夷岩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业内普遍认为,高价茶可以存在,但重点是,高价茶是不是名副其实的好茶。
熹茗茶业创始人、熹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陈松说:“高价茶的存在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但如今武夷岩茶市场的价格乱象是,谁都可以卖高价,非官方渠道随意发布一个岩茶价格榜单,让部分投机取巧的茶商以高价的名义卖以次充好的茶叶。因此,行业整顿也是势在必行。”朱陈松表示,科学、合理的整顿有利于规范市场。他建议,应该建立产业市场次序,完善信息平台,让每一泡茶叶都有迹可寻。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表示,高价武夷岩茶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价能提升岩茶在茶叶行业内的品牌知名度与地位,另一方面,虚高的价格又打击了消费者信心,最终影响武夷岩茶的发展。
刘国英坦言:“武夷岩茶的价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茶叶原料成本之外,还与制作工艺、品牌价值、厂商利润、营销成本等息息相关。好的岩茶是允许卖出高价的,此次要整顿的主要是虚标价格的武夷岩茶。以目前的岩茶行情而言,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达大几千元,经过合理测算,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将武夷岩茶的价格上限定为每斤6万元,希望行业能够按照标准化可持续发展。”
此次福建发布的《通知》指出,各地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强化岩茶销售环节监管,对销售价格虚高的岩茶生产经营主体,特别是媒体曝光的茶商、茶企,重点查核超指导价销售搭售、私下交易或上市销售价格高昂的“非卖品”“品鉴品”等。
《通知》要求,各地要组织查处虚假标识、掺杂掺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商标侵权、不明码标价、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件,并严肃整治在营销中渲染享乐奢靡的不良行为。
《通知》还要求,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相关行业协会、同业公会要加强自律,共同建立完善岩茶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体系。要规范标签标识,实行明码标价,杜绝虚假广告、虚假宣传、价格恶意炒作;杜绝茶叶生产经营者虚假标注产品执行标准、质量等级;杜绝虚假标注茶叶原料种植地区或类似表述;杜绝虚假标注手工制作、野生、贮存年份或类似表述。要深入推进“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实行源头赋码、严格执行茶叶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制度,落实进货查验及索票索证制度和产品质量控制制度。要指导权利人加强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授权使用、印刷、发放的日常监管,督促茶叶生产经营主体规范生产经营地理标志产品,确保专用标志不滥用、不冒用。
据了解,日前,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已着手对福州市区品牌茶叶门店展开抽查,发现部分商家存在未明码标价、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经营、不正当竞争以及涉嫌销售高价岩茶等问题,当场进行了取证、立案。
“天价岩茶”的市场乱象也引起了相关行业协会的关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和福建省茶业协会共同发出了《关于不炒作“天价茶”、促进武夷岩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倡议书呼吁,茶界同仁应加强行业自律,不做虚假宣传,规范经营管理,自觉接受监督,认真践行诚信经营,坚决抵制不良商家的不法操弄,共同营造和谐良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促进武夷岩茶市场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更好地维护福建茶产业的整体形象。
■ 多方协力整治“天价茶”
针对“天价岩茶”乱象,福建省纪委监委发布涉及“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特殊资源问题信访举报方式的公告,让群众参与到“天价茶”整治工作中来。福建省市场监管部门也坚持疏治结合、分类施策,在价格、广告、网络交易等多个监管领域同时出手,对天价茶市场乱象打出组合拳,全面推进“天价茶”的整治工作。
2月23日,福建省纪委监委官网发布涉及“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特殊资源问题信访举报方式的公告,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并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从严快查快处党员干部公款购买、违规收送“天价茶”行为。
2月27日,中共南平市委、市政府发出倡议,指出“天价茶”等乱象问题不仅扰乱茶叶市场秩序,损害茶农、茶企的利益,制约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还滋生了“四风”和腐败问题。倡议全市党员干部自觉抵制“天价茶”,坚决抵制公款购买、违规收送、违规参与经营和炒作“天价茶”等问题。
2月28日,在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下,厦门茶叶学(协)会、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发起反对销售“天价茶”行业自律宣导会。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指出,天价茶乱象危害性大,要求经营者和相关组织加强自律,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自查整改,依法规范经营。同时,市场监管部门向参会茶企发出反对天价岩茶的提醒告诫书。
厦门茶叶学(协)会12家理事单位以上茶企集体签署反对销售天价岩茶的倡议书,倡议不生产、销售“天价茶”,不使用恶俗名称,不采用过度包装,自觉接受监督,开展自查自纠,全力配合检查,自觉接受监督。签署茶企辐射全国5000家门店,活动事前还通知494家茶企通过直播参与,起到正面引领、良性示范的效果。
3月1日,据厦门市市场监管局消息,近日厦门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价格社会监督志愿者队伍对7家茶业公司连锁总部开展上门宣传政策服务。厦门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还重点加强岩茶网络销售价格行为监管,根据网络销售岩茶标价特征研提关键字搜索监测需求,对入驻主要网络销售平台的厦门市经营者网络销售岩茶行为开展监测,发现较高单价线索进行线下核查。经初步核实,未发现相关价格违法行为。执法人员还针对春节前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两家经销商进行“回头看”,检查经销商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以及是否存在未发现的违法行为。经检查,两家经销商已经自查自纠,整改到位。下一阶段,厦门市市场监管部门将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强化岩茶市场监管,依法依规查处市场监管领域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典型案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据悉,目前福州市、南平市等重点地区通过巡查、检查、约谈等方式督促有关茶企下架“非卖品”“品鉴茶”,并对网传“天价茶”榜单中发布虚假宣传广告、使用恶俗商标的茶企依法查处。
“天价茶”之我见
“天价茶”看似“市场行为”,实则是炒作的结果,如不加以遏制,不仅助长不正之风,更有可能毁掉整个行业。如何才能有效遏制“天价茶”乱象,使茶叶价格回归理性?
@刘天放:遏制炒作“天价茶”靠自律更要靠法律
在岩茶市场,各种天价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拥有十多年经验的茶商也感叹茶叶市场水太深,看不懂。“天价茶”看似“市场行为”,实则是炒作的结果,如不加以遏制,不仅毁了茶叶大师,形成攀比效仿效应,助长不正之风,更有可能毁掉整个行业,实乃行业之殇,确实到了该彻底整治的时候了。
福建几个茶叶协会倡议遏制“天价茶”,值得肯定。不过,遏制炒作“天价茶”靠自律更要靠法律,因为仅靠自律尚无法触到违法违规者的“疼处”。应当根据我国商业领域中的相关法律,对过度炒作,串通操控哄抬茶叶价格者依法惩处,包括纳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黑名单”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天价茶”乱象,使茶叶价格回归理性。
@周来逸夫: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炫的
都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向就是人间日常,反对“天价茶”其实就是要让一些茶叶走下本来不属于它的神坛,好好地回归“人间”。这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是在维护茶农茶商们自己的权益。毕竟只有日常不断的健康消费氛围,才能让茶叶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茶企茶商们迎来市场的勃勃生机。
当然,要拒绝“天价茶”,除了部分茶企茶商们要转变观念,一些消费者也应该转变理念,回归消费茶叶的本来特征。“面子茶”未必真带来多少面子,却在一段时间内着实助推了“天价茶”的炒作,也把健康的饮茶、品茶、论茶风气引入歧路。但我们要知道茶最是君子,也最能代表朴实与淡泊之风,可以这么说,拈起茶叶之时若有炫耀价格之心,那么一开始你就偏了,也输了。
@余明辉:铲除“天价茶叶”经营的土壤和条件
长期以来市场上“天价茶叶”之所以一直存在、大行其道,甚至愈演愈烈,经营乱象不断,从更深层上说还与目前市场上茶叶制作工艺的强制标准缺失、产地溯源还不到位也有着深层的联系。
福建等“天价茶”的出现,虽然送礼等腐败的“不正之风”有助推作用,但说到底还是一个市场问题,最终的解决办法无疑是依靠市场力量。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社会宣传正确的用茶理念,不能仅凭名称、外包装等就盲目付款消费;再一方面,市场监管等部门,需要及时出手依法对此进行打击和治理,补上监管空白;再一方面,也需要有关方面尽早对茶叶的生产出台相对明确的生产制作标准,并加快茶叶产地溯源的落地,铲除“天价茶叶”各种虚假违规经营的土壤和条件。
@说茶:呵护好茶业,让它真正健康有序发展
这次事件所引发的整治力度如此强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少数人在畸形利益驱动下,进行非市场化操作,甚至偏离法治轨道,有串联操纵价格的嫌疑,且附着有利益勾兑需求。
其实,“天价茶”仅仅是少部分现象,茶叶市场上更多的是适合大众消费的“百姓茶”。“天价茶”之伤绝不会只作用在某个茶叶品类。没有严谨规范的法律法规出台前,切忌将所有茶一棍子打死。毕竟,小小茶产业看似风光,实则虚弱不堪。任何一类茶的创伤,都可能影响茶产业的总体发展。如何呵护好产业,让它真正健康有序发展,不断给茶农带上致富之路,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关爱和扶持。
@陈志雄:茶企行业应该更加关注怎么做好茶
这两年,厦门市场上的“天价茶”主要是由一些小品牌公司炒作而起。对于这种不健康的行为,厦门市茶叶协(学)会,通过宣导倡议书,要求茶企自查自纠自排,并用微信、会议等方式对茶企进行健康饮茶、抵制“天价茶”的宣传,还给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茶企行业应该更加关注茶商、茶农怎么做好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例如农药残留怎么管理、采摘标准化、如何精心拼配和后期精致的烘焙等多环节的发展,让老百姓能喝到又香又好的茶叶,这也是协会关注的焦点。
(本报综合自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食品报、中新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