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也是全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各族群众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傣、彝、藏、苗、壮、白等其他民族民间医药并存,多元一体的中医药体系,成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资源。而这些宝贵的资源使得云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药“大”省。
4月2日,记者从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发展处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省在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和医疗能力建设、对外交流合作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实际行动切实把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让云南这个中医药“大”省加速跑向“强”省。
综合改革·健全服务网络
为更好地方便群众看中医,解决群众看病的难点、痛点、堵点,“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全力推动中医药系统综合改革,通过启动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组织实施大型中医医院巡查,积极推进中医医联体建设等措施,加强内部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以省中医医院为“龙头”的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已达到132个。
只有让群众见得着中医院,才有机会让群众走进去。为此,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扩大中医药服务辐射的范畴迫在眉睫。“十三五”期间,为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我省不断加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实现省级中医医院提质扩容,目前省中医医院新院区已投入使用,正在积极推进云南省民族医医院建设。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挂牌成立。各州市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临沧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新增两所州市级中医医院,2019年丽江市中医医院开工建设。各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了10所县中医院。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1729个。
基层中医药发展持续向好。近年来,通过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中医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因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族医药事业的支持。为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多年来,我省相继建成了一批民族医药临床、科研、教学机构,设置提供民族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40余所,楚雄、迪庆、西双版纳、德宏等民族自治地区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村卫生室开设了民族医药科室,提供民族医服务。
此外,我省还以区域专科诊疗中心、重点学科(专科)、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中西医协同协作、医疗机构晋级达标、县级中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达标”等为抓手,全力推进各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抢救民族医药文化·人才培养
没有传承,中医药发展就没有根和魂;没有创新,中医药发展就没有活力和未来。要发展云南中医药事业,离不开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我省在积极开展民族医药文化与医药理论抢救发掘、整理继承和创新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发展处消息,2010年至今,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我省开展了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共整理出版20部文献,推广15项适宜技术。开展了少数民族医药传统知识调查,收集传统知识5000余条,收集民族民间单方验方近万个。
作为民族医药发展的载体之一,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民族医学、傣药学、彝药学等重点建设学科分别立项建设,还借助良好的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完成各级各类民族医药科研项目120余项,对民族医药文献理论和用药经验进行系统性抢救性发掘整理。先后编写出版《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中国纳西东巴医药》等学术专著40余部,填补了我国在纳西、白、怒、傈僳和独龙族等民族医药文献研究的空白。
创新能力关键看人。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就提到中医药特色人才不足的问题。为此,一直以来,我省初步建立起从国家到县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我省实施了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师带徒、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学历提升、农村订单定向专项人才培养、乡村医生培训等项目,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相关人才的培养。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院及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中专学校等都开设了民族医药专业。
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
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呈贡校区,里面展示着我省的近300种民族药标准药材,现在那里已经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和云南省科普基地,成为云南传统医药文化的名片。每年接待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参观者1万余人次,科普活动常年不断,已成为弘扬云南传统医药文化的窗口以及中医药、民族医药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交流、学习的平台。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发展处介绍,这只是我省为了继承发扬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一个做法。近年来,我省还开展了多种大型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健康知识的宣传推介,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高群众自我防病保健能力。比如,连续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大型活动、中医药服务基层行活动、中医药专家“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宣传等。
除了这些,我省还积极开展国内外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合作,提升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2019年成立“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积极开展医疗、教学、培训等合作;支持云南中医药大学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涉外中医药民族医药技术短期培训等。积极开展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先后主办了“全国民族医药论坛”“西部高校民族医药论坛”“傣医药、彝医药学术交流会”“首届傣医药国际学术交流会”等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
“我一直认为,应当借鉴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面对东盟)、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面对蒙古国及国内8省区蒙医药)的成功经验,建设云南国际民族医医院,引领民族医药传承发展,让民族医药‘走’出国门,发扬光大。”3月30日,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副院长陈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