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吴鸿
德宏职业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是一所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质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课堂
记者来到学院时,正好遇到学生们在上一周一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学生们就着教材内容正在互问互答和展开积极的讨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告诉记者,他们手上的教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由学校组织编写的。
“学院2013年开始在部分班级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是云南首家开设该课程的职业院校,目前该课程为全校同学的必修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红英介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本教材是他们团队在2018年开发编写的,2020年更新出版了第二版,并结合教材拍摄了教学视频,建立了完整的线上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
据介绍,自建校以来,德宏职业学院在大力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同时,十分重视立德树人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学校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外交流,统筹推进“三全育人”,构建“一核心两平台五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育人模式。2018年德宏职业学院被德宏州命名为第一批“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和“德宏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0年获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社团活动”促进交流交融
3月30日,记者在学院采访时,有幸参加了学校里几个有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听着学生们演奏优美的葫芦丝,欣赏着他们跳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制作的油纸伞、景颇织锦和陶艺……还受邀参加了他们的大课操——景颇族的目瑙纵歌集体舞,伴随着音乐,整个学院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据介绍,通过社团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信念和做法延伸播撒到家乡和社会。注重发挥校内多民族文化共生的优势,支持各民族师生创办民族文化类社团,支持社团在校内开展文化研究、学习活动,支持各民族师生开展本民族节日活动,引导各族学生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目前学校组建有景颇迎宾、景颇巴扎、阿昌乐队、傣族葫芦丝、傣族象脚鼓等特色乐队,每年定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讲座、征文、升国旗仪式等系列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成立德宏职业学院“国防后备连”,组建国旗护卫队、校园巡逻队、民兵医疗救护分队,开展救护演练、校园巡逻等主题活动,树立师生爱国主义意识及国防意识;成立红十字协会、蓝天救护队分队等,开展禁毒防艾、无偿献血、疾病预防宣传等志愿服务,组织3000余名师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团活动成为厚植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课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思想根基。
“一中心一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月31日,德宏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成立暨教育馆开馆仪式在德宏职业学院举行。据介绍,这“一中心一馆”将成为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地、青少年学习教育的主讲台,成为深化与各单位和省内外高校合作,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政策研究的平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普及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地。
据学院领导介绍,此前学院还挂牌建立了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公园、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等13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广场、民族医药蜂疗研究所、葫芦丝文化展室等1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共同建成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齐头并进;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成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开展理论宣讲、文化研究、教学实践等,先后有260多批次,3万余人次到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同时围绕理论宣讲平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80多场次,受众4.5万余人次,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