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担心搬到安置点后怎么办,离开了土地靠什么收入来生活……现在好了,有了扶贫车间,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我在刺绣厂上班,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都还要多!”从彝良县龙街乡卓基村搬迁到彝良发界新区的李艳洪开心地说。
“搬出大山挪穷窝,迁出幸福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是关键,稳得住、能致富才是目的。为了让广大易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近年来,彝良县积极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等渠道引进各类优质企业入驻到发界新区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地解决了安置区留守妇女和富余劳动力资源利用问题,实现“就业不出门,照顾老人小孩不离家,稳定轻松有钱挣”。探索打造出了一条“公司+车间+绣娘+合作社”就地就近就业的扶贫模式。
李艳洪工作的工厂,是中云大慈集团和云南彝彩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联合在2019年12月创立并入驻彝良发界新区扶贫车间的一家刺绣工厂,名称叫做“彝花绣文创产业园”,主要以“彝花绣”为品牌打造民族刺绣艺术文化产品,设计和生产以家居、服饰、办公、旅游等产品为主的民族刺绣用品。据工厂负责人介绍,目前他们工厂招聘录用的工人有150名左右。
李艳洪之前并不会刺绣,为了让广大在家留守人员和妇女有一技之长,能够有工作、有收入,在彝良县人社局、彝良县妇联、彝良县民宗局等单位的关心帮助下,李艳洪先后参加过保洁、园林绿化和刺绣培训班等多种培训。李艳洪告诉记者,刚开始,社区给她安排了一个保洁员的公益岗位,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的工资,到刺绣工厂来上班以后,每个月除了800元的保底工资以外,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只要做得多收入就多,做得好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我们厂的工人在每月保底工资的基础上,根据熟练程度和完成情况,立足于劳动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分配机制,一般一个熟练工人做得好每个月基本上都有个三千至五千的收入。”工厂厂长王泽美说,开办这个刺绣车间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让搬迁户中的一些妇女、不能够出去打工的部分群众能够来上班,有一份养家糊口的稳定收入。目前工厂开工了三条生产线,首期招聘录用的工人中,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工人占了80%左右。
王泽美介绍,去年受疫情影响,刺绣厂开工一个月就停工了。今年1月,刺绣厂开工恢复生产就接到了很多订单,当中有来自北京、上海、昆明等地的订单,最远的还有来自美国、欧洲的订单。目前,工厂分成缝纫组、机绣组和手工绣组,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
“接到订单以后,我们首先会针对刺绣和产品的标准对员工进行针法培训。针法有一百多种,平时用得多的也就是平绣、打子绣、纱绣、串线绣这些针法,绣法也比较多样,每个绣娘至少要学会10种以上针法,做到无论接到哪一种订单都能够生产。”王泽美说,工厂里面的绣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发界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现在工厂产品有民族风格的马甲、苗家嫁衣、民族服装、手工绣包包、紫砂壶内盒绣品包装、纪念品等多个品种,做的都是和民族风情及少数民族有关的刺绣工艺品和生活用品,接的订单价钱高给工人的工钱就高。
“你看,像这种彝族小马甲,我们给工人一件的工钱就是四十块,一个熟练工人一天可以做三至五件。”王泽美兴奋地说,工厂去年曾接了一单北京一家紫砂壶厂内包装的单子,生产包装盒内的一块民族风格的手工绣垫,一个单开给工人的工钱就是80元钱,一单结束,做得熟练的工人能够赚到五六千元钱,大家都非常高兴。
“只要能够帮到父老乡亲,哪怕是少赚一点钱,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只要能够多给乡亲们一个岗位,多让一户家庭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我们都觉得值了!”王泽美动情说道。
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荒凉大山,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大山走进城镇,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各民族兄弟姊妹也在相互交流融合和携手前行中,实现了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小康的幸福新生活。
(彝良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