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每个清晨,这个城市总在嘹亮的国歌声中醒来,高高矗立在城市中的聂耳雕像,似乎一直在奏响那激昂的旋律激发着玉溪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新时代奋斗精神,奏响着玉溪市红塔区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勠力奋斗的时代强音。
玉溪市红塔区,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玉溪市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白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享有“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美誉的沃土上,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和谐民族关系。
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红塔区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结合红塔区的地区特点,工作中紧扣“一条主线”,做到“四个强化”,组建“五个联盟”,探索“五种模式”,实施“六大行动”,奋力探索区域性核心城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创新模式和有效途径。形成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鲜红底色,以“联建共创”为基础的交融发展鲜明特色,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坚定创建思路。巩固和发展了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心凝聚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奠定了红塔区最牢固的发展基石;共同进步,成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实践。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6月23日至2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玉溪现场办公会。会议强调,玉溪市要深入分析市情特点,明确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努力建设成为滇中崛起增长极、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一极两区”的准确定位,激发起了玉溪干部群众的更大奋斗热情。
有“云南第一村”美誉的红塔区大营街社区,是一个有着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2078户5678人的滇中农村社区,被称为“中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榜样”。它距中心城区5公里,辖区3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
大营街在改革开放前曾经是有名的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的“五难村”。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营街集体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借着改革的春风,大营街从最初的建筑业起步,积极发展集体企业,迈出了共同富裕的第一步。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1988年,大营街建起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促成了集体经济腾飞。到1992年,大营街经济总收入超过1亿元。在这两个厂的带动下,铝型材厂、铝箔纸厂、油墨厂、铜材厂、太阳能厂等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至今。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营街盘活闲置集体土地,依托当地温泉、饮食文化等资源开发旅游业,由集体出资打造了汇龙生态园和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两个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三产”和“二产”比翼齐飞。
红塔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温鹏说,大营街的现在,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生动实践。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实反映。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在红塔区青花街,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便会亮起璀璨的彩灯。此时经过一天忙碌的人们聚集到这里,品味与玉溪窑青花瓷有关的文化与美食。古韵新姿的青花街,用古老的传承讲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新时代故事。成为玉溪市“文旅新地标”的青花街,汇聚了汉、彝、白、回、傣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项目和美食,吸引着众多省内外游客在这里驻足。
青花古窑犹在,玉溪美食弥香。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区域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青花街充分调动相关单位、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民族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将玉溪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守望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氛围。
2020年3月28日,青花夜宴开宴后,街区已实现开业运营300米,首批257户文创、非遗、餐饮等商户已入驻,日均客流达1.5万人次,日均营业收入达45万元,实现就业创业2500余人。
青花街负责人桂雍说:“在青花街的建设发展中,我们注重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努力把青花街建设为一个各民族优秀文化在这里交融提升,以文化繁荣促经济发展的平台;打造成一个各族群众在这里感受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美好成果的窗口,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奉献我们的力量。”
青花街通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搭建一个集“保护、展示、交流、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打造了玉溪特色文化品牌,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果实,青花街的从前、现在、将来都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融荣与共 联动人心
有“舞台”,才能各展其能。红塔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始终坚持“融”的思想,通过组建“五个联盟”,探索“五种模式”,与社会力量多方联动,与群众需求广泛呼应,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编织红塔区民族工作网格,以“融”求“实”探索红塔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径。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以做好就业服务为目标,组建“就业创建联盟”,探索民族团结+就业模式;以发展教育事业为方向,组建“教育创建联盟”,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模式;以开展文化活动为切入点,组建“文化创建联盟”,探索民族团结+文化模式;以挖掘人文资源为突破,组建“旅游创建联盟”,探索民族团结+旅游模式。以基层事务管理为着力点,组建“基层治理创建联盟”,探索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模式。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红塔区在各社区大力宣传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理念,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环节入手,建设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相互嵌入的良好环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力抓手。城市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进步的平台。
现在,红塔区县域经济总量全省第六,人均生产总值全省第一。2019年全区13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居)民小组的人均纯收入达19042元,比2015年的11594元增加7448元,增长64%,明显高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29元的平均水平。
截至2020年底,全区范围内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44个,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及教育基地326个。红塔区委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黄草坝村委会、灵秀社区等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些示范项目、特色村寨在全省乃至全国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