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跨越发展

大临铁路通车,高铁列车驶入临沧站 罗宗伟/摄

高铁首发乘车代表团中的民族群众 供图

大理漾濞彝族群众收获核桃 陈飞/摄

编者按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云南加大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加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增进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发挥区位和人文资源优势,深化开发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山间铃响马帮来”成为历史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喻劲猛

2021年12月3日,随着中国昆明站内的复兴号“绿巨人”、老挝万象站内的“澜沧号”动车组列车缓缓开动,标志着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云南民族地区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

沿中老铁路乘坐复兴号动车来到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这里,默默讲述着边疆各族同胞团结一心跟着共产党走的故事。

一路南下,抵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经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最后到达老挝首都万象。

截至2022年9月1日,中老铁路开通9个月以来,已累计发送旅客671万人次,其中中国段587万人次、老挝段84万人次;累计运输货物717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28万吨;运输货物品名从开通初期的100余种,提升到现在的1200余种。

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对铁路沿线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开放,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年4月11日,云南新建弥(勒)蒙(自)高铁接入南(宁)昆(明)高铁(客专)的道岔顺利完成施工,标志着弥蒙高铁成功接入南昆高铁(客专),连通全国高铁网。弥蒙高铁建成通车后,昆明至蒙自2小时内可到达,通过换乘,将压缩滇南城市群至南宁、广州等城市的时空距离,对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天后,滇西北,世界首座大跨度铁路专用悬索桥——丽香铁路金沙江大桥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大桥全长882.5米,主跨达660米,桥面离江面垂直距离约250米,相当于80余层楼房高度。丽香铁路是连接丽江市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天路”,金沙江特大桥是全线控制性工程。目前,丽香铁路全线贯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待明年开通后,迪庆的交通发展将“一跃千年”。

2022年7月22日上午,崭新的保山火车站人潮涌动,各族群众欢歌笑语,热烈庆祝大瑞铁路大理至保山段正式开通运营。历经14年艰苦奋战建成通车的大保段,全长133公里,全线共设大理、大理西、漾濞、永平县、保山北、保山6座车站。其中大理、漾濞、永平县、保山4座车站开办客运业务,漾濞、永平县、保山北3座车站开办货运业务。

大瑞铁路大保段开通运营,标志着中缅国际铁路通道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对带动滇西地区和沿边州(市)开发开放将起到重要作用。沿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将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开放型产业,让大瑞铁路成为带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致富之路、开放之路、希望之路。

大瑞铁路大保段开通运营后,昆明至保山最快3小时26分可达,大理至保山最快1小时09分可达,各地建材、化工、电子产品等通过铁路快速运抵大理、保山,进一步到达德宏,出口至缅甸等国,进口物资和沿线乡村的农特产品也可乘火车畅销国内外。

大瑞铁路大保段沿线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铁路建成通车后,进一步完善了西部边疆铁路网结构,极大便利沿线地区各族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加快滇西旅游资源开发,对促进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暑期,云南适宜的气候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游客。铁路建成通车,既让游客可以快速到达“诗和远方”,也让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产品和文化能够快速传播出去。

在边境地区,云南省坚持交通先行,2021年共统筹安排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发展资金31.25亿元,支持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市)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支持“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已达到11个,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4G网络和宽带实现了全覆盖。

一条条铁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网纵横交错,一个个机场通航运营,打通了云南各族儿女的幸福路,告别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历史,也开辟出云南走向世界的新道路。

守护绿水青山 实现绿色发展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喻劲猛

“美!太美了!”2022年秋日的一个清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生态廊道上,来自武汉的张先生和秦小姐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远观苍山云卷云舒,近看洱海碧波荡漾,连片的海菜花散落在湖面上,山水间惬意的慢生活,不曾辜负游客们心中的向往。

洱海,是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0,人口占全省的1/7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4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5以上,是云南的粮食主产区,也是云南人口最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发展最集中的区域。

近年来,云南通过全面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严格九大高原湖泊空间管控,不断完善湖泊保护治理长效机制等措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为各族群众发展生产、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生态保障。

2021年,云南省坚持绿色发展,全力支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安排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资金59.52亿元,通过财政杠杆,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大力推进农村“七改三清”专项工作,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完成2个国家4A级、1个国家3A级和1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创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沿边小康村、旅游示范村、鲜花盛开村庄等建设,“美丽县城”开工建设27个项目,“美丽公路”建设完成87.9公里,总投资6439.68万元。目前,沧源已被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云南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深呼吸小城”“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成为最适宜人居住和养生度假的好地方。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各族干部群众依托民族特色、地理区位、自然风光等独特优势,不砍树、不填塘、不挪石,不破坏村庄与周边自然环境格局,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建成能留住“乡愁”记忆的美丽乡村247个。因地制宜推广“生态景观+特色村寨”“特有自然资源+特色村寨”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践出一条牛棚变客栈、农民当老板、村民变导游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全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已达15个,每年给群众带来直接收益2200余万元,生态美景变经济效益,游客群众共享生态福祉。

值得一提的是,盈江县依托丰富的鸟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形成“观鸟旅游”大环境,鼓励各族群众到鸟类监测点当志愿者,从事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观鸟旅游产业逐步由点向面拓展,成为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的网红产业。村民户户住上新房子,家家过上好日子。为守护好绿水青山,当地先后申报成立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大盈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云南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三块保护地,多部门联合开展抢救守护行动,大盈江边水清沙白鸟飞回、芦花飞扬江水荡,犀鸟谷里犀鸟群飞,大娘山脚猿声长鸣成为盈江标志性风景,三块保护地成为盈江向外界展示良好生态的三张靓丽名片。

在雪域高原,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实施“蓝天行动”“青山行动”“绿水行动”“净土行动”,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努力使德钦的天空更湛蓝、雪山更洁白、江河湖水更清澈。

如今,行走在云南,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云南的标配,蓝天白云、空气清新成为云南的标识,青山常绿、良田沃土成为云南的标签。

生态兴则文明兴。为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2年9月14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启动。依托绿水青山,云南在全省范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既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旅游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云南品牌”,以创建巩固提升景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影响力,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打造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近年来,云南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坚定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向世界一流迈进,不断强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便是其中的实践者。

双江县勐库镇冰岛老寨山脚下,一栋栋特色民居已初见雏形,这正是双江县勐库冰岛茶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之一。

“冰岛茶特色小镇由核心区(大坝子田、冰岛老寨)、大雪山片区、冰岛湖片区、勐库集镇片区四个片区组成;核心区主要包括冰岛古茶树保护区、冰岛自然村新居、冰岛茶展示中心、普洱茶博物馆等15个重点项目。”双江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张龙介绍,双江县于2019年启动了勐库冰岛茶特色小镇建设,整个小镇创建工作依托双江丰富的茶叶资源优势和冰岛茶品牌影响力,最终以冰岛茶的品牌优势带动全县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这是近年来双江县在建设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道路上的积极探索。

茶叶是双江县的传统支柱产业,千百年来,双江县各族人民在种茶、制茶、饮茶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灿烂的茶文化。双江境内1.27万亩的野生古茶树群,被认定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古茶树群落,被授予“世界古茶原乡第一标志地”“中国国土古茶树种质基因宝库”“云南省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桂冠;勐库大叶种茶已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全国优良茶种;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冰岛茶入选“中华国茶名片”……

立足茶资源优势,双江县坚定不移走“产业兴县”道路,以“一县一业”和勐库镇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创建为抓手,加快发展茶产业“波尔多”经营模式,建优基地、做强龙头、树好品牌,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双江县茶园总面积达30.03万亩,可采摘面积达22.53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2.9万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双江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玉忠表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云南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云南把特色产业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找准发展优势,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特色县培育,民族地区产业特色优势逐步显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基本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各民族同心筑梦、奋斗圆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本期特刊策划 陶红 龙兴刚 喻劲猛 马新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