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春城,和风细雨。10月11日下午,形似孔雀开屏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吸引世界目光,COP15在此拉开序幕。
5000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他们怎么对话?开幕式有哪些独具匠心的安排?新华社记者在现场记录下这些瞬间,带大家了解COP15的精彩场景和参会代表的真知灼见。
【瞬间一】
中方接槌,正式成为COP15主席国
会展中心3层7号馆,约1500人现场参会。
会场前方的巨型屏幕,上面是中英文双语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大会主题等字幕,主席台摆放中国国旗和联合国会旗。
15时25分,作为COP14主席国埃及的代表,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把一个深色木槌交到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上。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COP15主席国。
“感谢大家委托中国负责承办和主持这次重要会议。”作为COP15主席的黄润秋说。
【瞬间二】
“象”往云南 拉开序幕
几个月前,“大象旅行团”让全世界关注云南。今天,COP15以“大象”开篇。
屏幕上,英文配音、中文字幕的短片《“象”往云南》讲述着十几头亚洲象17个月北移南归的奇游。与会者盯着屏幕,有的目不转睛,有的露出了笑容。
“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一名现场参会代表说。
短片之后,嘹亮的歌声在会场响起。
“每天在小鸟的歌声中醒来,山风它吹绿了拉祜的山寨,山青青水蓝蓝百花盛开,蜜蜂飞、蝴蝶舞、翻过山来……”100多名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的艺术家,载歌载舞,赞美七彩云南,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传颂这样的谚语,传递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瞬间三】
外方代表:“东道主的努力”促成昆明之约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蒙特利尔来到昆明。
“通往昆明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且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长。”穆雷玛在致辞时说,感谢东道主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次会议得以成功召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COP15两次推迟,最终定于今年10月和明年分两阶段举行。
穆雷玛赞赏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行动。“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堪称楷模!”她说,不论是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是解决贫困问题,中国行动都值得钦佩。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通过一块“屏”参加开幕式。她说:“我们需要雄心和行动,面向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不断向前迈进。”
多名外国与会嘉宾为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竖起大拇指。
“国际社会在讨论将纳入保护范围的海洋和陆地比例增加至30%,中国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来自荷兰的环保人士龙迪告诉记者。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