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9日,第13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暨启动仪式在腾冲市和顺古镇举办,幸福旅程,从腾冲开始。
三天的时间里,“中国旅游日·缤纷中国”直播间、“中国旅游日·中国礼物”旅游商品展、“中国旅游日·保山非遗文化旅游展”、“中国旅游日·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也相继在腾冲市开展,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旅盛宴。
地处滇西的保山,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厚重的文化、遗存丰厚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保山市共有县级以上非遗项目407项,共有传承人631人,全市非遗资源种类涵盖非遗十大类别,按县域平均数测算处于全省前列。
在和顺小巷入口处,沿河边布置的展位前挤满了人,这里就是保山市非遗文化旅游展区。以县(市、区)为单位,保山市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表演)与非遗产品静态展示相结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这场极具特色的非遗盛宴中,金鸡彩陶、布朗族服饰、腾冲甲马等项目惊艳亮相,生动多元地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着蕴含其中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驻足欣赏、体验。
金鸡彩陶
炼土为陶 以容万物
在隆阳区非遗活态展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保山市级金鸡彩陶非遗技艺传承人杨淑杏正专心地在陶坯上进行雕刻。
她负责现场制作陶器,徒弟则在一旁进行现场绘彩,两人配合展示着金鸡彩陶制作技艺的魅力,展架上摆放的10余件独具保山特色的彩陶工艺制品引人注目。
彩陶是传统制陶技艺的纵向和横向上的精细发展,彩陶原料及烧制原理和土陶相同,但对原料的要求更高,配方比例更加复杂,配方原料达5种之多,工艺程序更多,共有采料、晾晒、配泥、浸泡、和泥、沉浮、搓泥、打坯、阴干、修坯、雕刻、彩绘等20多道工艺流程,融入了雕刻和彩绘工艺,融合传统文化元素,雕刻手法以浮雕和透雕为主。
在隆阳区,金鸡乡的彩陶可算是陶艺家族中的一朵奇葩。
金鸡乡育德村将台寺新石器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将金鸡制陶历史追溯到了4000多年前。“炼土为陶,以容万物”。金鸡土陶自诞生以来,便以储物保质性好、生态健康、实用实惠等特性受人青睐。如今,现代工艺元素和传统文化技法的不断融合,为金鸡土陶注入了新的灵魂,极大提升了金鸡陶器的美感和经济价值。
杨淑杏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人,自幼就喜欢陶艺的她,无论见到什么黏土都想去捏、去摆弄,勾画、彩画各种图案。1997年,杨淑杏婚嫁至金鸡乡东方村赵家后,得到公公赵连敬口述的祖传陶艺制作技艺“秘方”,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反复操作,充分掌握了祖传泥料配方和颜料配方,陶艺技艺发生了质的飞跃。
2014年,杨淑杏创办了云南窑上陶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研发与培训同步进行,传承和弘扬金鸡彩陶制作技艺。在当地群众喜爱的传统造型和图案基础上,杨淑杏将其他文化元素融汇其中,在传统中创新发展,制作出更加新颖、漂亮且内涵丰富的陶艺作品。茶壶、花瓶、茶罐等精美的陶制品源源不断销往昆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要在传统的制作中去尝试、创新,才能非遗作品更有魅力。”杨淑杏说道。
布朗族民族服饰
走进绣线中的“花”
施甸木老元乡布朗族山歌演唱、打草鞋技艺展示、布朗族服饰展示……在施甸县非遗活态展区,一项项非遗项目非常“吸睛”。
施甸县级布朗族民族服饰制作传承人李枝清的展柜前,男装、女装、儿童装布朗族服饰成品,30余件相关服饰文创产品别具一格,李枝清还展示着布朗族服饰刺绣、布朗族服饰布纽扣传统的缝制方法等,引得游客纷纷上前体验一番。
世居在施甸县的布朗人,古称“濮人”,也被称为“花濮蛮”。李枝清是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土生土长的布朗族妇女,她从小就喜爱针线活,一双巧手把布朗族服饰做得既传统又时尚,是当地出了名的布朗族服饰裁缝巧手。
自古以来,布朗族即使深居大山,也没有放弃过对于美的追求,虽然古辈向来崇尚蓝色和黑色,可爱美的布朗人总会在帽子的花穗、围裙的边角、衣服的花边和腰带上绣上独特的图纹花样。李枝清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刺绣被代替,会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服饰上更多的是印好的图案,布朗族服饰的“原味”淡了。
2008年,李枝清放弃了赢利的手机店、美容院,回到摆榔乡发展布朗族刺绣和服饰制作。为改进布朗族刺绣技艺,李枝清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刺绣培训,到昆明、上海等地辗转求学, 将多种针法融合在布朗族刺绣中。
随着刺绣技艺的逐渐精湛,她绣出的产品精美绝伦,一花一叶一人一物均带有鲜明独特的布朗族绣品。
2014年,李枝清在施甸注册成立了“濮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注册了“花濮公主”“花濮山泉”“花濮王子”商标。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公司长期致力于布朗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还积极打造布朗族文化创意实践基地,为当地布朗族群众提供培训,带动当地布朗族群众增收致富。
在摆榔乡的风情小镇广场边上,李枝清的小店特别出名,店内高低错落地陈列着带有布朗族刺绣的服饰、桌旗、香囊、手镯、耳环等物品,为了把优质的布朗族刺绣介绍给更多的人,30多岁的她拿起手机认真学起了直播带货。
走下网络,布朗族相关产品同样“火热”,展区前挤满的游客,一边向李枝清咨询一边拿出手机支付,这就是非遗的文化魅力。
腾冲甲马
艺术在半尺见方的木板里
在腾冲市非遗活态展区里,看着腾冲甲马传承人贾明安专心雕刻木板的神情,来自东北的几名游客情不自禁地体验了一把腾冲甲马的制作。
“觉得这个图案线条粗细有致,很写实,艺技艺很精巧。”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来自东北的游客王先生制作了一张印有财神图案的甲马。
腾冲甲马,又名神马、纸马,传统的甲马画用木板手工雕刻印刷,属于民间版画品种,腾冲甲马种类丰富,总量达100多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用品。2022年12月,腾冲甲马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保山坝内外八景、隆阳历史人物……“匠人”将腾冲形象雕刻于甲马板上,着墨铺纸,加上古老的雕版印刷,一张腾冲甲马便完整了。
贾明安来自腾冲市荷花乡坝派村,这里是一个以傣族为主聚居的村寨,村内拥有云南省最大的地下温泉——坝派巨泉。曾经,作为一名农民画家,贾明安以细腻的笔法,用一幅幅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农民画展现着腾冲的魅力。后来,他便来到了腾冲神马艺术体验馆工作,腾冲甲马于他而言,是另一种承载腾冲文化的载体。
“对于我来说,甲马画的木板手工雕刻还不算太难,因为我以前接触过玉雕,雕梅我也会制作。”贾明安指了指隔壁桌子上的雕梅酒。
一双灵巧的手能打造出这样独特的艺术美食,对于甲马画的木板手工雕刻,贾明安自然不在话下。
但即使如此,现在正在雕刻的这块木头,每一步,贾明安都异常小心。“用来雕刻的木头,一定要‘细腻’,最好是梨木,年份也要好,我这块就找寻了好久,得来不容易,不能有丝毫差错。”贾明安说,如今,符合年份的木头不多了。
一刀一笔,一张甲马,承载了匠人的初心,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除了金鸡彩陶、布朗族民族服饰、腾冲甲马,腾冲皮影、麦芽糖制作工艺等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展区也同样热闹,游客争先恐后与身着民族服饰的传承人合影;随着渔鼓说唱《打起渔鼓说四方》在热闹的现场娓娓传来,网络主播们也开始了直播。此外,其他县(区)展示区还展示了永昌墩绣、布朗山歌、象达面塑、傈僳族服饰、昌宁红茶等地方特色产品。
沿着和顺小巷浏览,数不尽的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
点击
音乐舞台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腾冲首演
“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期间,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全息多媒体音乐舞台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亮相腾冲。
据介绍,该剧采用全息沉浸式技术,融合多媒体互动形式,结合音乐舞台剧的创意编排,把云南多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创新,多角度、立体展现云南文旅资源,通过主角带动和“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创意编排,将云南的发展轨迹、民族特色、城市魅力、人文精神介绍给世界。
“短短11分钟内,要展示出云南神奇的自然风光、多元的民族文化难度很大,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取舍,最终展现出了最精华的一部分。”该舞台剧导演王海龙介绍,整部舞台剧创作历时两个多月,剧本也经过多次调整。
最终,舞台剧中展示了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多民族元素,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大理的风花雪月和朝气蓬勃的现代化都市等场景结合起来,实现了人景合一、景随人动的效果。在人景互动中,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低碳旅游与全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行动白皮书》发布
5月19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云南低碳旅游与全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云南旅游多样性丰富,且旅游发展迅速,一直以来严格遵守、充分践行我国低碳旅游政策、倡议。《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也再次强调要发展低碳旅游,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白皮书》通过“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应对,低碳旅游概念及案例,云南全域低碳旅游发展评价与展望,低碳旅游倡议”四个篇章系统阐述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倡导低碳旅行活动。
此外,《白皮书》还同步发布了“低碳旅游酒店业的十二条倡议”“低碳旅游旅行社的八条倡议”“低碳旅游景区的十二条倡议”“低碳旅行者的二十条倡议”,全面推动低碳旅行理念意识觉醒以及行动自觉。
下一步,云南低碳旅游将会聚焦“将低碳行动作为云南旅游高质量转型的抓手”“发挥政府协同统筹引导作用”“构建低碳可持续旅游评价认证体系”“公众价值引导”“打造低碳朋友圈”5个方面推进低碳旅游的长足发展。
倾听声音共探旅游发展之路
5月19日,“5·19中国旅游日”旅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腾冲市举行。来自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全国各省(区)文旅部门、全国文旅行业协会和文旅企业的百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旅游高质量发展主题,从低碳旅行、数字化文旅、生态旅游等角度开展主旨演讲、主题沙龙、经验分享,推动更多好经验、好建议、好成果向实践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转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文旅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产业,在新时代下,更是应该坚持绿色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永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担当。
论坛上,腾讯地图文旅行业总监韩朝介绍了腾讯位置服务联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春天里”的新文旅——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大数据报告》。《报告》基于全国演艺大数据和脱敏后的位置大数据,对全国5A景区、一级博物馆、重点演艺场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知名演艺活动文旅复苏和融合情况进行了分析。春江水暖,文旅融合加速。《报告》显示,全国文旅市场全面复苏,省域周边游大热,国家5A景区整体热度同比增长超90%,部分景区客流指数在2023年春同比狂飙超10倍;文化演艺行业复苏动力强劲,2023年春季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超100%,五一期间的演出票房收入更是较去年同期翻了超过10倍。
“目前,我们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省为重点,着力形成‘处处有旅游、时时可旅游、行行加旅游、人人享旅游’的新格局。”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李仲厂从“讲好中国故事”“建设好幸福产业”“服务好人民美好生活”三个方面分享了“美好中国的海南实践”;“旅游成为了大理最亮的名片、最大的产业、最惬意的生活方式。”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薇从“组织上突出高位统筹,推动产业发展‘攀高峰’”“产品上突出业态创新,打造跨界融合‘新典范’”“宣推上突出IP引领,实现传播指数‘居榜首’”“行业上突出严管厚爱,提高旅游服务‘满意度’”四方面分享了大理州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通过AI大数据,我们可以对用户的行为进行沉淀、积累和理解,让城市、企业与用户能够进行亲切的交流。”百度营销内容营销业务负责人马宝云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希望能够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旅专家、中青旅研究院副院长葛磊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放眼全国,多省份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已有探索。如甘肃省在甘南打造了无垃圾草原示范区,号召游客、志愿者共同消灭垃圾;淄博多年前就推广无烟烤炉,用高压静电阻断大气污染等。
“我们需要和万物生灵共享这片家园,希望通过低碳的自觉,能够打造出真正的可持续的旅行,守护好我们和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葛磊表示。
期间,还举办了“腾冲对话·生态文明的旅游再塑”和“腾冲对话·数字化文旅产业促进绿色消费”主题沙龙。
“中国礼物” 汇聚一堂
5月19至21日,“中国礼物展”线下展馆亮相腾冲和顺古镇,这是对近年来我国旅游商品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推介。
“礼”是一种信物,也是一种文化。
“每个产品都很精美,独具地方特色”“通过一件件精美的产品,近距离感受到了多省份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礼物”展示专区,300余件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礼物”纷纷亮相,花样盛唐团扇、扬州剪纸等产品展现着各地的文化特色、富有生气的旅游新形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作为本次“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旅游日·中国礼物展”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前夕共收到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千余件报展商品。
组委会根据非遗等级、文化内涵、制作工艺、性价比、美观度、特色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精华遴选,最终选出300余件展品,让各地具有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中国礼物”汇聚一堂,也让非遗技艺和匠心传承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留存的艺术品。
此次,江苏省共有12件文旅作品入选“中国礼物”名单。“上古的镜,叫鉴。绢帛之上花鸟画引,‘镜心’即为‘心境’——让雀鸟喜上枝头,和人文显现于镜面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典藏活化”化妆镜;“将花鸟画与仿古笔记本结合,高度还原画作历史,在书写的快乐之中感受古人画作的意趣。”这是“典藏活化”花鸟车线本,艺术灵感源自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明清花鸟画作品……江苏省的12件作品,是关于生活的礼物,是关于生活的“礼”赞——昭彰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饱含着江苏人积极生活的智慧。
本次展出活动中,云南展区主要是围绕“传统工艺、现代生活”这条主题线来选择展品,共带来了国宝永子、扎染布艺等9个系列的150多件单品参展,主要展示了云南贴近生活的文创、非遗产品。
此外,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旅游日·中国礼物展”的影响力,文化和旅游部从4月29日起,在铁路12306、工银e生活、 京东三个平台开设了专题展示页面,充分展示全国文创精品和特色礼品。精美整洁的界面,琳琅满目的展品,不但丰富了“5·19中国旅游日”的线上活动类型,也进一步宣传了各地的文化和旅游形象,有效激发旅游消费潜力。
本版稿件由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