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共绘边疆和美新画卷

——云南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夯实兴边富民基础

在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中,勐腊县勐仑镇城子村积极打造旅居新业态,图为城子村全貌 郝亚鑫 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3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面积的70%。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云南自2000年试点探索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5年来,全省一以贯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坚持凝心铸边、产业兴边、文化润边、民生惠边、互嵌实边、开放活边、固防强边、协同建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促进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我省有序推进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办好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关爱留守儿童等民生实事,让边境成为幸福家园;实施边境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边境特色产业集群已然形成。同时,全省广泛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枝繁干壮”“石榴红”“润土培根”等工程,以文化润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成为诗意栖居地,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云南各族儿女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杨旭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近年来,我省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不断夯实兴边富民基础。如今,云南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强基固边 夯实沿边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多年来,我省通过连续实施两轮“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综合交通网络、水利、现代物流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021年12月3日,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在中国和东南亚之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的黄金大通道,极大促进了沿线客货高效双向往来,实现人享其行、货畅其流,成为造福沿线民众的幸福路、发展路。

“自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以其高效便捷的运输优势、沿线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吸引力,迅速成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游的‘黄金线路’。”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南至老挝万象、普洱至老挝琅勃拉邦间开行的国际旅客列车,出入境旅客从每天300人次增至最高1300人次,为旅客跨境旅游、学习、经商等提供了便利。

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2021年1月,总投资150.19亿元的保泸高速公路(保山至怒江泸水)全线通车,彻底结束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这条起于保山市隆阳区瓦窑镇老营村,止于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北小沙坝的高速公路,大幅度缩短了怒江州与保山市以及其他邻近州(市)的车程,不仅方便了怒江州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为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行路难”到“畅通途”,如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有效支撑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民生安边 增进沿边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教育和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改善边境地区办学、就医条件。同时,持续巩固加强边境地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向边境地区倾斜,不断提升沿边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019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勐戛镇勐稳村德昂族学生杨晓平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成为全国第一个德昂族博士生。杨晓平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我省多年来持续改善边境地区教育条件分不开。

“过去,德昂族群众的教育方式以言传身教、口传心记等为主。一直到1956年,三台山乡建立勐丹小学,才结束了当地德昂族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教育严重滞后,人口素质提高缓慢,一度成为制约德昂族发展的最大瓶颈。”芒市三台山乡一名德昂族干部告诉记者。

这些年,在一系列兴边富民政策支持下,当地各族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前我们这里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说让孩子上学,医疗条件也很差。”提起过去的岁月,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村民赵腊退仍记忆犹新。如今,村里有卫生室、村民有医保,各族群众看病不再难。“最值得高兴的是,教育条件得到改善。这些年村里出了好几位大学生,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赵腊退说。

过去,普洱市澜沧县的医疗机构仅能开展一般的小手术。如今,许多疑难手术都可以顺利完成,群众在家门口看疑难病、做疑难手术成为现实,全县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澜沧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从单纯的医疗救治走向加强预防、注重保健,从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走向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卫生基础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卫生资源更加优化,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保障了全县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澜沧县卫生健康局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我省创新推进“国门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智慧广电公共服务设施工程,不断丰富边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产业兴边 推动沿边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由于地处边疆、基础薄弱,工业发展近乎空白,民穷财匮的问题突出。在这样的条件下,文山州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推出“工业强州”“工业扶贫”“工业打头阵”等一系列举措。

数十年过去,如今文山州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走进位于文山州砚山县的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厂房鳞次栉比,年产203万吨电解铝的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成为园区链主,17家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

链链相扣、聚链成群,随着魏桥、神火、文铝等企业落地,文山州围绕铝水100%就地转化和铝材100%精深加工,全链条打造绿色铝产业集群,构建了“阳极碳素—电解铝—铝水初加工—铝精深加工—铝运用—再生铝”的全产业链集群,有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就业水平。

兴边富民,产业先行。我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进边境繁荣、群众增收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加速特色产业集群向边境地区布局。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挥沿边产业园区位优势,引进中国铝业、山东魏桥等一批业内一流企业,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落地边境地区。

——做好沿边开放文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边境贸易日益繁荣。

……

此外,通过产业布局和带动,我省边境地区种植养殖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投资持续增长,“云花”“云茶”“云药”“云果”“云菜”等知名品牌不断壮大,边境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25个边境县(市)GDP比上年增长3.8%。

(来源:云岭先锋)

  • 共绘边疆和美新画卷

  • 绿茵场上石榴籽 火把节里共此时

  • 云南民族村民族文化节举行

  • 导读

  • 国家下达3.2亿元支持云南4县(市)开展和美乡村建设

  •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 2025年我省普通高校世居少数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工作结束

  • 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将在昆明、玉溪同步举办

  • 云南民族博物馆入选第十批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