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镌刻在滇缅公路上——
8月14日,“血肉铸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档案文献图片展”在云南昆明市博物馆开展,400多件珍贵的档案文献、历史图片和新时代云南道路发展的图景呈现眼前。黑白照片上,傈僳族汉子背着凿子、彝族妇女挎着饭篮,各族民工挤在悬崖边凿石开路;新时代镜头中,中老铁路上高速列车飞驰而过,沿线各族群众笑逐颜开。两条路,跨越八十余载,见证着中华民族从生存自救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展现了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血肉筑路,铸就伟大抗战精神
滇缅公路上有一块修滇缅公路纪念歌石碑,每次说到这块特殊石碑其中一句“不是公路是血路,千万雄工中外赞”的时候,云南省档案馆讲解员李雪声音都微微颤抖,因为她知道,支撑起这条路的,是无数中华儿女的血肉。
“滇缅公路1146公里的路面上,每公里都浸着3名筑路人的汗水甚至鲜血。”在展览“民众抢修”展区,一份泛黄的《滇缅公路工程日志》默默诉说着当时各族民工的巨大牺牲。据这份1937年12月的日志记载,为打破日军封锁,云南各族群众自带干粮、工具,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用锄头挖、钢钎凿、肩膀扛,仅8个月就打通了这条连接中缅的战略通道。
据史料记载,1937年至1938年,20余万云南各族群众参与滇缅公路抢修,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十二三岁的孩童,傈僳族的溜索、傣族的竹筏都成了运料工具,各族群众用“手刨肩扛”的原始方式,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这条“生命线”不仅输送物资,更凝聚起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展览中一封《南侨机工白雪娇致父母书》让不少人驻足:“我决心来祖国参加抗战,万一不幸牺牲,也是为祖国、为民族而死,毫无遗憾。”1939年至1942年,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驾驶卡车在滇缅公路上运送军火,1000余人牺牲在这条路上。据统计,抗战期间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达49万余吨,汽车1万余辆,为抗战胜利筑牢了物质根基。
奋斗筑路,铸就携手发展共同体
“70多年前,我的父亲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第一个国庆观礼,历时一个月才能到昆明,现在乘坐中老铁路动车,只需要2个多小时就可以到昆明,各族群众生活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82岁的苏国文老人乘坐中老铁路动车时感慨地说。
在滇缅公路修建过程中,各族群众展现了“不分你我、互帮互助,共御外敌”的传统。展览中一份1938年的《修路队互助记录》显示,少数民族村寨为修路队提供粮食、打造钢钎,拉出自家马帮、背着孩子敲打铺路石,为工地送水送粮食,各族群众不分你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从滇缅公路上的“人背马驮”,到如今高铁飞驰,各民族团结奋斗,为助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1年12月3日,一声汽笛穿过历史,带来了中老铁路这条造福两国民众的“黄金线路”。2024年7月1日,以“团结花开 一路芬芳”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暨9州(市)1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约,“铁纽带”连起了民族团结情。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的“交通死角”如今也通了高速公路。马库村,距离贡山县城约120公里,是独龙江乡离县城最远的一个行政村,布玉梅的家就在这里。2016年,水泥路通到了布玉梅的家门口。看好村子的发展前景,布玉梅用竹竿围出菜园,建了一排茅草屋,经营起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早上出发,办完事情天黑前还能赶回来。”因为要去县城办事,布玉梅一早就开着自家的汽车出发了,“有了这条路,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一定会越来越多。”布玉梅信心满满。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0466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所有乡镇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通公路,交通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也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更加牢固。
信念筑路,筑就伟大复兴坦途
从滇缅公路到中老铁路,云南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13+2”合作机制成员之一,云南省近年来不断深化区域联动,综合大通道加快形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初步成网、枢纽建设步伐加快,跨境运输取得新成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截至2023年底,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32.9万公里,124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铁路运营里程达5222公里,高铁里程达1212公里;全省开通至南亚、东南亚客货运航线最多时达75条、通航城市43个;航道里程达5188公里,金沙江—长江出省通道实现贯通。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持续放大“黄金大通道”效应,“沪滇+澜湄线”“湘滇+澜湄线”“云贵+澜湄线”等国际货运班列相继开行。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7日,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8万列,发送旅客超5500万人次,吸引了来自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的53.9万余名旅客搭乘国际旅客列车跨境旅行。
如今,条条坦途支撑着云南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我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各项工作的主线,融入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沿着公路、铁路绚烂开放。
从滇缅公路上的“血肉长城”,到中老铁路上的“钢铁丝路”,从四通八达的道路到团结奋进的“心路”,云南在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在通往伟大复兴的坦途上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