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积极探索实施“社区合伙人”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党组织“搭台”、社区合伙人“唱戏”、社区居民“参演”,实现社区治理效能与居民满意度的“双提升”,积极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
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激活内生资源循环。为破解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空间运营效能偏低的双重困境,昆明市立夏路社区利用党群服务中心450平方米的闲置空间,置换专业服务供给,针对居民高频服务需求,招引“生活合伙人”,打造“立夏之家”社区服务综合体。广泛开展感恩教育、安全劝导、爱老助老等公益活动,低偿提供课程辅导、书法兴趣班、晚间少儿托管等普惠性托育教育,定期举办“幸福公社”集市,形成“公益+低偿+消费”的可持续闭环运营模式。同时,“合伙人”按年度向社区基金捐赠资金和物资,专项用于特殊群体帮扶、社区微改造及自治项目孵化。依托“生活合伙人”的力量,累计开展公益活动160余场,开设课程辅导、书法兴趣班及晚间少儿托管290余场,举办“幸福公社”集市10次,服务2000余人次。
从“单兵作战”到“破壁融合”,构建协同治理体系。针对辖区主体资源分散、各部门联动不足的问题,社区以网格为基础开展调研,全面梳理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供给主体清单,结合居民需求,通过“兼职委员制”联席会议制度、上门走访等形式,联动街道各部门、辖区14家公共单位、50家社区企业、3家爱心商户,分类组建“红色合伙人”“公益合伙人”“商户合伙人”,有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实现从“资源分散”到“系统集成”的跃升,形成社区统筹、多元主体共建的治理新格局。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筹集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福利活动20场,发放帮扶物资200余份。
从“被动旁观”到“主动参与”,激发群众自治动力。为破解居民参与度低的难题,通过“敲门行动+技能登记表”挖掘退休教师、维修达人、文艺骨干等“能人合伙人”,按照服务领域、专业技能、年龄结构,探索组建“匠人工坊”“银龄调解队”“先锋骑手团”等自治队伍,广泛开展社会救助、点亮微心愿、居家安全改造等服务200余次。创新建立“社交币”积分机制,将治理任务转化为可认领、可兑换的公益行动,激发居民的“抢单热情”,同时联动商户提供资源兑换,形成“参与有回报、服务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同步搭建“邻里议事厅”“云上留言板”等协商平台,推动“独立型合伙人”参与议事、开展议事,逐步实现由“社区为我”向“社区有我”的转变。
(来源:昆明市民族宗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