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雾,茶农们就会背起竹篓,踩着露水,踏上采茶的路途。
在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的万亩茶园里,茶农们熟练地采摘着嫩叶,在这边境线上,一片片茶叶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澜沧县边境线长80.563公里,有糯福乡、雪林佤族乡2个边境乡8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具有“老少边广,富香乐美”的鲜明特点。
2021年以来,澜沧县锚定“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全面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通过接续奋斗,把昔日偏僻的边境村寨,打造成闪耀边陲宝地的幸福村,让幸福沿着边境线汩汩流淌。
幸福基础夯得实——
边寨旧貌换新颜
水泥路蜿蜒向前通向各家各户,绿植点缀着农家庭院,欢声笑语不时从田间地头传出来……走进糯福乡阿里村班角老寨,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为这个被誉为“国门第一寨”的地方增添了现代色彩。
班角老寨与中缅国境线仅1公里之隔,寨子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浓郁,但在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初期,破旧的老化民居、配套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严重制约当地发展,影响各族群众幸福指数。
拆除重建工程,是班角老寨建设初期一项紧迫的民生项目,涉及众多群众利益,但面临着复杂的挑战。2022年,澜沧县立足边寨实际情况,积极协调项目建设资金,大力支持糯福乡推进班角老寨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于此,糯福乡动员党员干部、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采用“补助+自筹+出劳力”的模式,激发各族群众积极性,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推动了村寨提升改造。经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2024年2月,班角老寨65户民居按时按质完成重建,边陲小寨再次焕发出新活力。
“难以置信,我们的村寨如今焕然一新。”班角老寨小组长张扎追感慨地说。
他口中的这个“新”字,代表了村寨的巨大变化,也象征着澜沧县边境幸福村建设提升巩固工程的成功。在这项工程的推动下,一幢幢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房,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左都村,是现存佤族原始部落风貌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但曾是一个集“边、少、穷”为一体的典型贫困山区边境村,各方面发展相对滞后。
完善电力、消防、景观站台,提升石板道路、美化亮化……在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澜沧县立足左都村秀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民族文化,积极支持完成农户搬迁安置工作,建起了“翁邦拉”新寨示范点、左都大寨佤族原始部落恢复点,同时加大对左都古寨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让这个贫穷落后的佤族古寨焕然一新。
1984年至2007年,鲍胜华担任过左都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的记忆里,到乡上开会只能靠走路,而且一趟起码要走两个小时。
“以前一家人住在祖辈传下来的‘鸡窝房’(茅草屋)里,没有通电,屋里屋外都黑黢黢的,只能在屋子中间搭建一个火塘取暖。”鲍胜华说,现在路修通了、路灯安好了,一家人住进了两百多平方米的小楼房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正如鲍胜华所言,如今走进左都村,跃然眼前的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新时代标记的边境幸福村。2022年底,左都古寨正式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戏在这里不断上演,成为了边境线上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班角老寨特色民居建设改造、左都村边境旅游设施打造,只是澜沧县推进沿边村寨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的一个缩影。
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374个边境幸福村(社区)建设,澜沧县强化协调调度、高位推动、层层抓落实,以建设边境幸福村6个方面任务和19项指标体系为指导,制定了《澜沧县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5年规划》和“一村一方案”,将群众“急、难、愁、盼”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共谋划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幼儿园建设等项目709个。同时,结合8个沿边行政村实际需求和项目推进情况,每年进行项目库优化调整,确保项目和资金相匹配,709个项目圆满完成实施,其中基础牢方面实施了78个项目。同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排污治污等建设力度,掀起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
为巩固提升边境幸福村建设成果,2024年5月,云南出台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行动方案。抓住此机遇,澜沧县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实施通村公路、“两污”治理、卫生户厕、健身器材等项目建设,完成阿里上寨、老迈、联办厂、龙竹棚老寨、班角老寨5个示范点建设,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颜值”更高的村寨,让每一位边民都成为美丽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受益者。
今天的澜沧县,边境村寨再次实现“华丽蜕变”,边境线上尽显“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幸福底色。
幸福产业铺得广——
群众腰包鼓起来
连日来,在雪林乡雪林村、小芒令村豆角示范种植基地里,翠绿的藤蔓爬满架子,细长的豆角密密匝匝垂挂下来,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2025年以来,雪林乡在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村企共建,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在雪林村、小芒令村等边境村寨推广豆角标准化种植规范,并实现统一供应优质种子、化肥,统一开展技术指导,更借助公司对接销售渠道,从源头破解了农户分散种植面临的“规模小、成本高、销路难”等问题。
目前,雪林乡已打造3个豆角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周边4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通过以点带面、连线成片,雪林乡积极发展四季豆种植,形成了“党建引领、村企联动、农户参与”的共赢格局。
“过去种玉米,一亩地收入不到1600元;现在种架豆,收入翻了一番还多!”雪林村自波良子村民小组组长魏永祥满脸笑意。
在雪林乡,“小架豆”正变身“金豆豆”。在糯福乡,“酸柠檬”则变身成为致富“甜蜜果”。
在马岭村民小组柠檬地,剪枝、采摘、装箱、发货……是种植户郭云川一年四季都在重复的操作,但每次看着一车车采摘好的柠檬运送出去,劳动的艰辛早已烟消云散,她的内心只有喜悦。
“我以前采割松脂,由于缺乏技术,收益很不稳定。”2014年,郭云川开始种植柠檬,从当初的6亩发展到现在的20亩,每亩每年的收益能达到6000元以上。
2014年,在云南省农科院及行业专家的指导下,糯福乡组织考察团前往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等地考察学习,并成功引入“尤力克”柠檬品种进行本地化种植,因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厚,糯福乡成为柠檬生长的理想之地。
为加快柠檬产业发展,糯福乡组建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和一对一的“把脉问诊”,并通过“党组织+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及“大企业带小企业”和“大基地+小农户”的合作方式,建成柠檬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成功引进了5家柠檬种植企业,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参与柠檬种植。同时,充分发挥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的优势,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链条销售,进一步拓宽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无独有偶,在洛勐村甘蔗地里,“甜蜜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村里带领我们发展甘蔗产业,提供了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有效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种植户黄咱爬说。
过去,由于地处边境,山多地碎,洛勐村群众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茶叶、水稻和采割松脂,收益极不稳定。近年来,洛勐村持续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通过构建“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村企合作”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甘蔗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96万元。
做实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是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澜沧县坚持以做强“绿产业”为核心,点面结合实现业旺民富——
围绕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新优势,紧扣澜沧县“3+3+2”产业发展定位,下大力气推进茶叶、甘蔗、畜牧、咖啡等重点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地区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质的稳步提升。
积极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按照短、中、长期相结合规划思路,以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大力发展产业发展型、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等复合型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与澜沧古茶等茶企合作,提质增效沿边村4万余亩有机茶园;通过多种利益联结经营模式,在糯福乡种植柠檬7500亩,全县稳定甘蔗种植25万亩,完成4.16万亩标准化冬早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促进边民持续增收。
开创农文旅三产融合新路径,逐步形成以景迈山为核心,上允、惠民为轴,糯扎渡、东回为驱动的“一体两翼”全域旅游模式,辐射带动糯福、雪林两个边境乡沿边行政村旅游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不断实现自然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创新转化。
茶叶葱郁、甘蔗茁壮、柠檬清香……如今,澜沧县8个沿边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达到20万元以上,一项项产业正铺就边境群众的共同富裕之路。
幸福家园建得美——
共建共享润人心
随着气势磅礴的舞蹈《奋斗的中国》拉开帷幕,演员们步伐矫健、身姿挺拔,舞动的红绸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全场;民族歌曲《打谷调》以欢快旋律重现边疆人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展现出边境地区蓬勃的生命力;《古茶飘香沁人心》用悠扬曲调勾勒澜沧古茶的醇厚韵味,传递着边疆儿女对故土的深深眷恋;戏曲舞蹈《春闺梦》中,演员水袖翻飞、眼神灵动,尽显传统戏曲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6月24日,澜沧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满载深情,奔赴糯福乡中缅界碑旁的某边境联防所和某部队,以文化为号角,为坚守强边固防一线的战士们带来一场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的文化盛宴。
“这场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戍边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以文化为情感纽带,进一步加深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澜沧县民族宗教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艺术的感染力,激发了戍边人员内心深处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汇聚起万众一心、携手共筑边疆防线的磅礴力量,为强边固防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在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澜沧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文化传承、文明培育工作,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方面积极组建宣讲队,打造“双语宣讲”品牌,提高理论政策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建强“精神防线”;另一方面挖掘提炼各民族文化内涵,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一批体现“美美与共”鲜明导向、树立文明新风的文化精品,引导边境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在此过程中,村规民约成为澜沧县建设边境幸福村的点睛之笔。
“党和政府叫做的事积极去做,不让做的事坚决不做”“一家子要好好过,不吵架、不家暴,爹妈要赡养,小孩该上学一定要送学校”“家禽不得放养,家禽伤人的主人承担全部责任”……
在阿里村阿里上寨,一栋栋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村民小组活动室里,一条条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让人倍感亲切。
2022年以来,澜沧县把“清廉村居”建设与推动边境幸福村建设、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倡导厚养薄葬、廉洁齐家、摒弃陈规陋习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因村制宜、依约而行。
“村规民约是村级民生监督的制度建设之一,未经群众集中讨论签订的村规民约,群众不会自觉遵守,也发挥不了约束力。”糯福乡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定村规民约,要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集中签“约”等形式,引导村民自主参与边境幸福村建设,提高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水平和自我约束力。
在村规民约的推动下,阿里上寨各族干部群众按照约定有序行事,自觉遵守、互相监督,齐心谋发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红白喜事从简办理成为常态,村民们不再盲目攀比;尊老爱幼、互帮互助风尚日益浓厚,家庭关系更加和谐……澜沧县推行“支部+同心互助”网格化村民自治机制,制定完善村(居)民委员会议事规则,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广集民意、汇聚民智,修订强边固防、民族团结等2702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同时充分发挥乡、村、组、驻村工作队力量,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机制,引导边境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正成为边疆建设的主人翁、受益者。
幸福边疆守得稳——
守边固边筑屏障
是行走的普法者,将法律知识播洒到边陲;是忠诚的守边人,日夜守护着国土安全……在雪林乡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哨兵”:用双脚丈量边境,用责任与担当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屏障。
连日来,雪林乡公西麻联防所联合雪林边境派出所、南盼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深入抵边村组,充分发挥语言优势,将一场“干货满满”的普法宣传“大餐”送到边境群众家门口。
“用普通话和我们自己的语言讲法律,听得懂、记得住!”村民钟加新连连称赞。
除了当好“法律顾问”,他们还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无论严寒酷暑,联防员们始终坚守在边防一线。除了日常巡逻,还承担着打击走私、偷渡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重任,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敏锐的洞察力,多次成功处置违法犯罪行为,成为边境安全的“守护神”。
而在糯福乡,哈尼族党员赵迫不一直坚守在强边固防的最前沿。
“我在,请祖国放心。”
12年来,赵迫不从普通联防队员到乡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副指挥长,从前沿到后方,守护糯福边境安全、服务边疆群众安宁的信念从未动摇,彰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党员在筑牢安全屏障、促进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兴边稳边,重在基层。
在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澜沧县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保障,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夯基垒台打造“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工作格局——
党政牵头,将强边固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指挥部,统筹布局,强力推进。积极投入修建和改造边境巡逻路,建成现代化边境联防所和执勤卡点,为守边固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聚焦云南省“一带四区”创建工作目标,擦亮“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普洱党建品牌;压实以“同心互助”组为单元的四级网格化管理责任,织密“五户联保、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的“群防群控”严密防线;牢固树立大边境意识和全县“一盘棋”观念,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严管区、重点管控区、接边管控区、常态管控区4个层级进行提级管理,采取“一线管控、二线协同、三线联动”的方式,构建边境联防联控大格局。
突出夯实根基,提升基层组织力。深入推进“双整百千”四级联创,全面建强8个沿边村党群服务中心,统筹推进24个边境联防所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调整487个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工作联系点,选好管好用好62名沿边村民小组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指导建强沿边村民小组党支部,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注重激发其内生动力。
以“尖刀项目”牵引带动,实施基层党建“1+7”示范提升行动,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实现“强基提质增效”,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183个;提升服务党员群众功能,以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镇)党委委员,县委常委班子带头、县处级领导“包乡带村”;深入开展边境幸福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政策、责任、工作落实落地见效夯实语言基础。
山峦叠嶂,林海茫茫,澜沧县各族儿女用忠诚与担当,让蜿蜒的边境线成为了一条“幸福线”。
“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双手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已成为澜沧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守护在边境线上,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就是他们追求的“幸福”。
暮色渐垂,边境线上的界碑映着金色阳光,远处村寨炊烟袅袅,宁静祥和……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在澜沧县,这样一个个名副其实的边境幸福村串联成珠,生动地诠释着各族群众心中的“幸福”含义。
(本版图片由澜沧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