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
奇石青山拥古寺,
牡丹芍药现阶前。
逢春绽放惹人醉,
秋来化药百病消。
这是三年前的早春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到白云寺赏牡丹时的即兴小作。那时我在弥渡县苴力镇白云村驻村,一开始我以为既然叫白云寺,第一直觉应该在白云村委会境内,离工作的地方不会太远,是我工作之余想去就能去的地方。后来从同事口中得知,白云寺根本不在白云,而是在与白云相邻的寅街镇梨树庄西面,一个如绿色巨型座椅的山坳里,因此也就一直没有成行。直到2017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村委会里埋头工作,忽然有一个五十出头,穿着朴素,身挎黄色布包的精瘦男子走到我面前,很有礼貌地对我表明来意:他是附近白云寺里的一个管事,因为经常有爱心人士和信徒到寺里捐钱,年底有部分结余,经过他们寺管会协商,想把这笔钱的一部分捐给附近村里急需帮助的人,剩余的钱捐给苴力镇敬老院。
而此时村里刚好有两个得急症住院的贫困户急需帮助,我们就和他一道,把钱送到了困难群众家里,之后他说他要赶往敬老院,便匆匆地离开了。我被他们的善举感染了,特别是他说我们驻村开展脱贫攻坚是帮助困难群众,他们也应该力所能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皆是积善之举。这也增加了我对白云寺的向往之情,于是就有了第一次与美丽牡丹花的浪漫邂逅。
我从梨树庄方向骑摩托车前往,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一路骑行,路边的山坡上,伴随着一阵阵清香,果林里或雪白一片、或浅粉如烟,一片片桃花和梨花正在春日的阳光里争芳斗艳,“千顷梨花万树白,九重春色一庵云”,想必就是对白云寺周围满坡的梨花的咏叹。六七分钟的行程后,古朴庄严的寺院建筑群落映入眼帘。白云寺的南边是一个石灰岩山崖,崖上是“诸葛宅”遗址,背面全被松涛掩映,其他两面果木成林,整座庙宇树影婆娑、幽雅寂静。进入寺门,一盆盆各色吊兰绿萝、杜鹃雏菊,还有各种造型的多肉瓦罐,把白云寺的院落点缀得色彩斑斓,一切是那么幽静。而让我激动不已的不止这些,在大雄宝殿的阶梯上,拾级而上,全是一盆盆争奇斗艳的牡丹,在没有长齐叶片的枝头上肆意绽放。徜徉在花的海洋中,我领略着“国色天香”的迷人风采。游走在牡丹花丛,步履生香,心情明媚。
院子的墙壁上,在耀眼的红纸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香。沿着牡丹园的南边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石阶两旁的古树伫立如卫兵,前面是一道由花期正好的蔷薇圈成的鲜花拱门,过了拱门,最上面是一座古朴清幽的小别院,推开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门楹上的各种字体的联匾,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横匾上的“白云寺云白”以及院墙上“山静云闲”,与院子里花架上一株怒放的紫藤相得益彰。恰逢友人和他三两老友围坐在石桌椅上,泡茗对饮,伴随鸟鸣声声,不时笑声朗朗。我应邀而坐,把时间停下来,融入他们的笑谈中。于是茶香中就掺入了战国时代先民男性们围猎劳作、女子采摘桑麻的掠影;诸葛先生羽扇轻摇下的战鼓声声、金戈铁马的剪影;还有革命时期先辈们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不畏生命危险相聚白云寺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身影。此刻的时光没有车水马龙,没有被生活追赶的灵魂,有的只是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我们沿着石阶往下走,走过右手边的一道小门,在院子开阔地带,有一口名为“桂花”的老井,听说这口古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曾经泉水常年喷涌而出,清冽甘甜,如今泉水如长者般静静守望,给白云寺增添了许多的灵性。在桂花井的右边,是白云寺的茶餐厅,恰逢晚饭时点,乡亲们正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一个大姐热情地邀约我和朋友与她们共进晚餐。一开始我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她朴实而真诚地告诉我:饭菜准备得充裕,只是添个碗加双筷的事情。饭菜香味扑鼻,我向味蕾妥协了。交谈之间,我才知道,这个热情能干的好心大姐就是白云寺寺管会主任罗仙香。她说,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修身行善,更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你随时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光临白云寺,只要是遇上饭点,都可以在这里就餐,如果方便随意凑点饭钱,不方便也无所谓,每个来白云寺的人都如此!”多么好的大姐啊!白云寺不仅有雍容华贵的牡丹,也有着难能可贵的最美人心。
站在寺门外的广场放眼望去,满坡雪白的梨花点缀在梨树庄、小西庄的平坦而肥沃的红土地,一片片泛黄的麦浪在春风中翻滚,金黄色的油菜花在跳着欢乐的舞蹈,青瓦白墙的村庄在蓝天、白云、麦浪、菜花的映衬下,显得越发和谐、宁静,越发地迷人!
(作者单位系弥渡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