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群
秋风送爽,正是丰收的季节。早在上月,我就和母亲约好,等家里稻子收割的时候,一定要通知我们去帮忙。当时母亲笑着说:“现在都是机器收割,还有工人帮忙,早不用自己动手了,哪还用得着你们帮忙。”这样说着却又马上反悔,母亲说:“不行,你还真得来。”
母亲之所以感觉我“还得来”,我是到了后才知道,原来母亲给我安排了捡稻穗的任务。母亲说:“收割机干起活来是快,可是回旋之处,总是有顾不及的角落,而且机器走过之处,还会有零碎的稻穗散落,这都是粮食啊,可不能糟蹋。”母亲的脾气我最了解,她素来节约,平日里,一粥一菜从不曾浪费,她还总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挂在嘴边提醒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瞧,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更何况田野里散落了一地的金灿灿稻谷?
想着母亲年纪大了,田里的稻穗其实也不多,我便向母亲包揽了这活计。母亲笑着,在边上看着我,便又说起了好多年来经常说的事。母亲说,我小的时候,家里穷啊,既没钱,粮食也赶不上趟,实在揭不开锅,只能自己想办法。那时候,只要队里的麦子或者稻谷一收完,她是饭也顾不上吃,先去捡了穗子再说。因为只要晚一步,就被别人捷足先登了。
每每说到此,母亲便会感觉自豪,因为她做事从来手快,所以每每同样的时间段,她捡到的穗子总是比别人多。当然,那时候的“多”搁现在来看,其实是少得可怜的,但在特殊的岁月里,即便是“少”也极为珍贵。母亲说,那时候她并不是只在自家田里捡,也有人家收割完了自己不捡的,她便也去打了招呼捡,就这样每天可以捡两大捧,她收集着,等有空了用工具打,总是可以打到满满两筐稻子,而这可以碾出好多大米,够一家人吃好久。
不止捡麦穗、稻穗,母亲说,那时候为了图个温饱,她还捡过红薯和土豆。所谓的“捡”,便是等主家收完了,她再去打了招呼重新把土刨一遍,其实人家已经刨得很仔细了,但难免会有遗漏,她便把那些遗漏捡了来,隔三差五地和米饭搭配着吃,由此,撑过了很多个艰难的日子。母亲说,吃过苦的人,知道粮食来之不易的人,最见不得粮食被浪费了。所以即便是现在,只要地里有一穗遗漏,她还是会想着得捡回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即便没有以前的苦难岁月,光说一粒谷子从播种到收割直至成米,都浸透了汗水,也必须珍惜。
我听着,笑着,手中一刻不停歇。我捡稻穗绝不是单纯地为了顺从母亲,我觉得我这样做更多的是我理解、尊重这种情怀,不止尊重,平日里我更是身体力行,我还想着把母亲的故事,母亲说的“颗粒归仓”说给我的孩子们听,然后让勤俭节约和珍惜粮食同样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然后一代一代往下传……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宜兴市宜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