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明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两条河,一条是少年时代小城南门外的护城河,我是在那里抓鱼摸虾、捉虫采花、栽田种地玩着长大的。另一条就是我在它旁边工作和生活了15年的茨巷河,我亲眼目睹了它水质的不断恶化和一天天回转变清。
我经常会想,要是我的家门口也有一条像汨罗江一样的大江大河,我每天面对滔滔江水上下求索,思索人生与社会,肯定能像屈原一样,写出博大精深、有思想和艺术高度的传世著作。只可惜,我家门前的只是一条水面只有数米宽的小河,即使我上下求索,不断思考,大胆想象,也只能写出反映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人生情怀的小文章。
茨巷河是柴河主流,发源于昆明晋宁六街镇甸头村东北面山箐,它从晋宁最大的水库柴河水库底涵排水渠分水闸开始,流经段七、科地等村庄,一直流进10多公里以外的滇池。在上游它叫柴河,流经上蒜镇小朴村的时候,又由分洪闸一分为二,主流改名茨巷河继续流经上蒜镇的其他村庄,从牛恋小渔村注入滇池。分出的支流则改向流经小朴至晋城镇的小寨村,汇入晋宁另外一条入滇池河道大河。
茨巷河流经上蒜镇,又从化肥厂旁缓缓穿过,在化肥厂工作的15年间,我凭脚力或骑自行车走遍了整个河段。结婚以前,要么是自己一个人去,要么是和同事朋友一起去,后来,结了婚,就经常和妻子一起去。我们经常是在休息日吃完早点,带上干粮和水就走路出发,随意顺河堤往上或往下,能走多远就走多远,直到傍晚玩累了才回来。我也经常会和妻子在河边采摘野薄荷、水芹菜、荠菜等野菜。
可以说,一条河流为这个小镇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也让我们有了打发业余时间的地方。每一个关于乡愁的故事,都离不开对小河的描写和怀念。
在枯水季节,茨巷河往往只有几十厘米深的河水,水质清澈见底,每天看着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涌,不断地与河底的鹅卵石和堤岸碰撞,发出哗啦啦美妙的声响,不论心情是好是坏,总会有很多的感悟,我也会因为突发奇想而把它写成文章或诗歌。
每到雨季,河水经常会有一两米深,因泥沙携带较多,水是泥土色或红色。大量的水涌入滇池,滇池里的鱼类就会因“抢水”而逆流而上,这时,最适合在河道里垂钓或捕捞。
只可惜,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茨巷河周边工厂、矿山的废水往往只经过简单的沉淀处理就直接排进河道,再加上小镇、村庄的面源污染,造成了河的下游全部是黑臭水,出现了几乎鱼虾绝迹的严重污染局面。
后来,滇池和茨巷河的污染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由于滇池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需要,国家环保部和省政府给那些污染企业下达了“高压线”,要求企业必须达标排放,否则直接关停。
几年后,政府再次加大了对入滇池河道的治理力度,按要求拆除河堤两岸的建筑物,两边河堤全程打通,然后把河堤平整、美化,甚至可以让汽车通行。同时,对周边的企业提出更严苛的要求,生产污水必须自行消化,实现“零排放”,生活污水统一由集镇的污水处理池处理后排放。就这样,我所在的化肥厂用混凝土封闭了对茨巷河的所有出水口。从此以后,村民也不再在河道及流域周边的坝塘里放养鸭鹅。
尽管,2009年,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化肥厂和茨巷河,但依然关心着它的喜怒哀乐,关注着它的一点一滴,因为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当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就会更爱滇池,更爱茨巷河,并为之努力。
现在,我们看到河水越来越清了,滇池越变越美了,发自内心地高兴,感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要找回“烟雨空蒙山海际”般的美丽世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是,只要不再以牺牲大环境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方向对了,就不怕山高路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肯定要从我做起,此时此刻,我在茨巷河边为你许下一河清流。
(作者系晋宁区《园区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