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延
“绞把筒”就是过去用竹子制的一种能把做柴火的稻草和巴根草拧成一种把子,使柴火耐烧的工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还是一个读中小学的孩子,只记得那个时期的农民,大都住的是稀泥糊芦苇做墙壁,稻草盖屋顶蔽雨的茅草房。大家做饭用的柴火全是茅匠师傅盖屋换下来的旧屋茅草和用镰刀在沟港渠道里砍回来的巴根草。那时,煤炭紧缺,更谈不上有燃气和液化气,当时做饭的柴火经常是接不上茬。
为了让有限的柴火经久耐烧,农户人家大都是用“绞把筒”拧草把子。夕阳西下,袅袅炊烟升起的时候,人们经常能够在村子里听到“绞把筒”绞草把子“吱呀吱呀”的声音,经常能够看到村妇在头上搭着一条毛巾,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家的禾场上拧草把子的情景。
那个时候,我家住在农村,下午放学回家,有时我也被母亲叫去绞草把子。母亲用耙子将晒了一天的茅草和巴根草耙成一堆,然后从家里拿出一把麻拐凳,坐在草堆旁边,递给我一个“绞把筒”,叫我帮她一起绞草把子。她手里不停地出草,我拿着“绞把筒”跟着不停地绞草。同时,我还在心里默默地记着草把子已经绞了多少个,盼着尽快地绞完那堆草。
母亲的手在茅草和巴根草的勒弄下,变得粗糙干裂,但她一点也不在乎。为了家里的油盐柴米,母亲呕心沥血地让这个家走过困难的时期。
42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大都住上了红砖青瓦的楼房,做饭生火都是用的沼气、液化气和煤炭。茅草屋和“绞把筒”早已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不过,至今我还是蛮想念“绞把筒”的,毕竟这种竹制工具,在农民生活不富裕的时期,为农民的柴火经久耐烧尽了一份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