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保山腾冲市中和镇新街社区桃树河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傈僳族村寨。过去全村79户391名村民居住在平均海拔2100米的群山之中,山高谷深、地质灾害频发,曾经是腾冲市198个“边少贫”自然村之一。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桃树河村民小组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于2016年整体搬迁至中和镇新街社区郭家营大水板。搬迁后的傈僳族群众依托政策支持和自身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2280元增长到11281元。
“时时感党恩,人人‘阿咪嚓’(傈僳语,为了过上好日子积极行动起来),处处新气象,家家‘阿克几’(傈僳语,意为生活非常好,安逸舒适)。”该村党支部书记余在明这样描述如今桃树河村的新面貌。
搬入“傈僳新家园”
“以前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密林里,以狩猎为生,路不通,可以说与世隔绝。”弹唱着傈僳族小调的余在明说。
2014年底,在多方努力下桃树河村搬迁点开工建设,相关部门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等项目资金920余万元,实施了“三通一平”、道路硬化、文化广场、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桃树河村整村迁离高山深谷,搬到了“傈僳新家园”。
桃树河村村民住在山上时,主要以种植草果、核桃、中草药等林下农作物为生。新建村寨距原址20多公里,如何解决上山耕作路途遥远的问题?“现在家家都有摩托车,三分之一的家庭有小汽车,交通不成问题。”余在明说。
人人争做“喇的帕”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他们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桃树河村人人争做“喇的帕”(傈僳语,意为带头做事的人)。
余在明自己成立了一家建筑装潢公司,解决了村里30多名傈僳族青年的就业问题,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党员余在华从事运输及小商品交易,带动傈僳族劳动力就业13人;党员余生法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带动傈僳族劳动力就业10人,其他一些村民还经营餐饮、住宿以及草果收购加工等服务性行业,有效地解决村内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现在的民族政策非常好,但是我们自己也要争气,不能坐在家里等靠要。我们桃树河新村的人除了照顾好山上的林地,要么在本地创业就业,要么外出打工。”余在明说。
民族文化传承好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村里还建成了集休闲、娱乐、体验为一体的傈僳族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包括傈僳族民俗文化展室、活动室和“上刀杆下火海”“跳嘎”等民俗活动场所。同时,按照傈僳族传统房屋建筑风格,打造既不失傈僳文化元素又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民居农舍,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的傈僳族村寨。
桃树河傈僳族村民非常注重民族文化传承,积极组建了桃树河刀杆文化表演队,组织参演130余场次,先后18次获得各级奖项,被省文化厅授予先进表演队称号,1名表演者成为1998中国电视吉尼斯大赛中上刀杆纪录的保持者。目前,有县级民族文化传承人4人,20名村民掌握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跳嘎”等传统民族技艺。
余在华告诉记者,下一步,桃树河将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产业支撑,增加群众收入;不断创新“刀杆节”等载体,发扬傈僳族传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山高路远行不通,以文化人众有勇。全村老少齐努力,辟出生活新天地。一步跨越千年梦,成风化俗践行中。幸福全靠文明养,党的恩情永不忘。”原桃树河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余生林感慨道,“我们现在过上了如此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我要是年轻几岁也要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好好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现在我们村已完全脱贫出列,精神文明不断提升,希望儿孙们在新形势下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希望他们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去外面拼搏、奋斗,把自己日子过好,把家乡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