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蓉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影响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类项目中,大多带有道教文化的元素。
例如,广泛流传于各地的傩舞,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傩舞历史悠久,成型于周代宫廷的“大傩”之礼,在《周礼》中有明文记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舞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其中很多就有道教文化的元素。2006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江西“南丰跳傩”,最初就是唐末时“立庙奉祀(清源妙道真君),岁时香火,遗其制曰‘驱傩’。”(《敕封清源妙道真君传》)在宋末之后,更加世俗化、娱乐化,傩仪中出现了判官、钟馗等道教文化的内容。
实际上,流传各地的傩舞,大多吸收道教的神明以丰富其祭祀的神灵体系(主要通过傩面具来加以表现),借用道教的斋醮科仪的相关内容丰富其仪式,在内容上则表达道教驱邪斩妖、五行观念等思想,因此无论是活动仪式还是傩舞的内容,都带有道教文化色彩。
有些传统舞蹈是直接从道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反映了道教文化融入民俗生活的状况。
例如,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东栖霞“八卦鼓舞”,就是归属于道教文化的传统舞蹈,这种民间舞蹈与传统武术相融合,以祭祖、祈福、辟邪等为目的,反映了农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理想和愿望。
道教舞蹈是伴随着各种斋醮法事而形成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道教斋醮仪式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民俗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就包含舞蹈的内容。
例如,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斋醮科仪音乐”,本身就属于歌与舞统一的形式。明代王弘诲描绘当时道教斋醮科仪音乐演出的场景就是“岁时伏腊走村氓,祝厘到处歌且舞”。2008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北“广宗太平道乐”,其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一种是“动乐”,又称“舞乐”或“道舞”。因此,这一类项目尽管归为传统音乐,但是同时也包含了传统舞蹈的内容在内。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道教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我国民俗生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上述对传统舞蹈类项目中有关道教文化的分析,即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实际上,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各类项目都可以找到道教文化的元素。而正是通过这种“嵌入”社会生活的途径,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方式,才使道教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持续、长久地发挥其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