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上一版   
上一篇

昆明市实施“红石榴”工程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美丽画卷

通讯员 朱嘉楠

近年来,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机制、深化实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向“示范”转变,形成“融荣与共·同心同行”的鲜明品牌。如今的春城昆明,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共同绘就了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丽画卷。

将“春城方案”转化为实践范本

昆明市以“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政治自觉,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六个春城”建设总体布局。通过构建1个市级领导小组、10个专项工作组、14个县(市、区)创建机构工作体系,形成党建引领、全域覆盖、上下贯通的创建格局。

跨区域共建更是“昆明经验”的辐射。近年来,昆明市先后与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等边境州(市)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推动机制联建、品牌联树。与中(国)老(挝)铁路沿线25个县(市)缔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将“春城方案”转化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范本。

中(国)老(挝)铁路上的汽笛声,唤醒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的发展活力。傣族村民阿旺从贫困户转型为农家乐老板,年收入突破20万元的故事,正是昆明市“以城带边、以城兴边”的生动缩影。

在乡村振兴的版图上,昆明市大力实施“石榴红”工程,主动服务和融入全省文旅发展大潮,打造46个重点村、137个绿美乡村,将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文旅发展深度融合。

以文化浸润实现“精神共鸣”

在昆明市晋宁区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上的“滇池”二字印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在翠湖畔,退休教师周建国义务讲解青铜器上的民族交融史,听众超过10万人次。

近年来,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以及“石榴红”主题街区为核心,构建起“博物馆群+红色教育基地+校园文化”的立体传承体系。

文化创新更显新时代的昆明特色:在地铁“阿诗玛”号车厢内,彝族刺绣图案与高铁、航天元素交融;在百个“口袋公园”中,《民族团结圆舞曲》雕塑与中华文化符号相映生辉;在磨憨口岸,66个村民小组均有集中展示中华文化的场所。这种“传统与现代对话、本土与国际交融”的文化实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触可感。

眼下的昆明市,正以环滇池示范圈以及城市民族工作示范走廊、红色乡村示范走廊、中(国)老(挝)铁路沿线示范走廊重塑全域创建格局。全市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共同奋斗书写“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篇章。正如滇池的碧波映照万家灯火,每一盏都诉说着“我们在一起”的春天,而这份春意,正从红土高原涌向更广阔的世界。

  • 民族文化“百花园”遍地绽放“团结花”

  • 追“光”赴远携手奋进

  • 曲靖各族群众共建共享幸福家园

  • 昆明市实施“红石榴”工程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美丽画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