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祖泽
晚饭后,我顺着洱海北路的人行道散步。经过兴盛大桥后,浩淼的水面映入眼帘:经过几天连阴雨的浇淋,苍山“吃饱喝足”了雨水,给十八溪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仿佛十八匹奔流不息的白绢流进洱海。沿岸的柳树林浸在水中,给洱海系上了一条绿丝巾。放眼望去,洱海以壮美的姿态呈现在眼前。
诚然,来海边散步的人多。在我前面的一对情侣,也许是外地游客,第一次见洱海的缘故,走几步就停下来用手机拍照。我绕洱海走,经过一片草地,从全民健身广场的南端走向北端,登上木走廊。洱海月湿地是采取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的方式修复的,是人工湿地联合自然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典范,也是人们观赏水鸟、水生植物,亲近洱海,观赏洱海月的地方。
天黑了下来,不过在周边灯光的辉映下,走廊及池塘里的景物却看得清楚。走廊曲里拐弯,隔一段有洱海水生植物和鸟类的标注牌,但模糊看不清,我也不刻意用手机照亮认读,我兴趣集中在“海上生明月”的诗情画意上。
走完了廊道,下面有一条路,通向刻有“洱海月”的大石头旁。这是观赏洱海月最佳的位置,也是情人们表白“心心相印”的浪漫之地。平时这块不大的地方,有月亮的夜晚,一对对情人携手观看洱海月,有那“明月照我心”“我心似明月”意趣的生发。洱海月成就美好,也创造着美好。
走下廊道,通向洱海月的那片地被水淹了,那块石头却坚贞不屈地挺立在水中。那对路上拍照的青年男女脱鞋涉水,让岸边的人帮忙拍照。有了第一对恋人的示范,也就有第二第三的紧跟……我不敢涉水,看了一会,折返廊道。今天是月中,明月升起的夜晚。但连日的雨水,东边的天际被一层阴云遮蔽,灰蒙蒙一片,洱海水也一片白蒙蒙的,但廊道上的人还真不少呢。
“喔,喔喔,”几只白鹭鸣叫,朝着茫茫的海面飞去。白鹭的叫声,好似将阴沉的天划开了一道口子,笼罩的阴云像布幕一样向两边拉开,天际间显露出一块淡白的空隙,空隙面积逐渐扩大。慢慢地遮盖山峦的幔帐褪了去,山峦背后展露出一片洁白,这片洁白的月迹,返照洱海,一匹白绢铺展在洱海上,生发碎银似的光彩。
一簇扇形的亮光从笔架山升起。阴云散了,一抹青天呈现。东边的山明晰了,东边的海面明显了,西边的背景由黑转为灰白。海东的山静默地排列,山脊之上展示出了一片青天。青天上的光由白转亮,而且形成东边的海面银光闪烁,西边的海面仍是白蒙蒙的一片。这时,山脊背后绽放出了一簇耀眼的光芒,在那片耀眼的光彩中,月亮露出光洁的小半边脸儿。小半脸儿紧贴山脊缓缓上升,似少女般由含羞转为矜持,由矜持转为笑逐颜开——一跃而登上了山脊,顺利地完成了自我圆满,于无声处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壮丽景象——一统天地白。
“洱海月!洱海月!”廊道上热闹起来。一阵喧嚣后,人们进入观赏的状态,不再讲话。用心看银波托举的月亮缓慢升空,普照大地的娴静端庄;用心看月光照耀下的洱海平滑、明亮如镜的秀外慧中;用心看白鹭时而俯冲时而升空的喜不自胜;用心看环绕洱海万家灯火的绚丽多彩;用心看海天齐辉,互相映衬的和谐圆满……大家将心胸袒露给洱海月,让圣洁的光拂去污浊。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歌声突然唱响,引起了小小的骚动,波光闪闪的排浪似少女般手牵手向岸边涌来,配合着抒情的唱腔,“哗啦啦”伴唱。洱海水原本是由深山淌下来的,她怀念深山,因歌而动情,情不自禁伴唱,给洱海月助力,美妙之极!
(作者系云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