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讯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中科院昆明分院:科普惠民

本报讯(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在第18个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策划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普惠民实践系列活动——2021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计划在9月期间,面向公众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8个特色主题系列科普活动。

9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办的“复活”生命的艺术、给滇池金线鲃“打针”、认知神奇的昆虫3个特色主题活动,让公众享受科研成果科普化带来的成果。

“复活”生命的艺术

在科学大讲堂里,可以聆听昆明动物博物馆博导、馆长吴东东讲述动物科学知识,学习平时课本里学不到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知道科研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求真的过程;标本制作大师还手把手教授动物标本的制作,可以亲手体验“复活”动物的新奇和标本制作技术。

给滇池金线鲃“打针”

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在鱼类研究上成果不断,探索提出了“花—鱼—螺蚌—鸟”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为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的召开,此项活动通过科学家潘晓赋老师着重介绍滇池流域的鱼类组成、水环境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鱼类保护方案和现状,以及开展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让孩子们了解滇池金线鲃的外形特点、滇池水质环境对滇池金线鲃生长的重要性、保护滇池特有水生生物的意义及滇池水生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的意义,分组动手操作,掌握荧光标记的原理和方法,对滇池金线鲃进行荧光标记,了解进行鱼类野外监测的方法及意义,加深对鱼类资源保护的认识。

认知神奇的昆虫

昆虫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个体数量也最大的类群。此次科普互动活动带领孩子近距离观察活体昆虫及昆虫标本,了解什么是拟态,昆虫的基本身体结构,蝴蝶的一生如何变化,如何化“蛹”成蝶,对自然生态有着怎样的秘密等等,听科学家李学燕老师讲解“小虫子”的“大世界”,体验科技文创新玩法。

  • 3256名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 涉及药品45种 平均降幅52%

  • 昆明保障性租赁住房公开摸底

  • 抓住关键 带动全面

  • 一场阔别12年的团圆

  • “健康景洪”扎实推进

  • 中科院昆明分院:科普惠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