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上一版   
下一篇

曼召傣纸:

非遗助力村民增收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刘炳金 文/图

9月1日上午,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召村民小组,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的陆勇剑见到曼召村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岩卡,上前搂着他的肩膀说:“咋个样?今年的文博会一起去?”岩卡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回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陆勇剑说的“文博会”是指将于9月23至27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些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参展的文化企业之一,傣寨曼召因独特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开始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据介绍,这几年西双版纳州都会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文博会,岩卡的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文博会,很多不知道傣纸的人了解了傣纸,想购买的人也找到了源头,他们的销路也就打开了。现在每年能制作出1000多万张傣纸,收入能有七八百万元。”

据悉,曼召村是傣族民间传统手工造纸的发源地,是西双版纳州唯一一个生产傣族手工造纸的村落,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手工造纸技艺。这项古老的造纸工艺一般都在传统作坊中进行,完整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的“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等流程。因傣纸不含化学物质,具有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防腐防蛀等特点,曾经被广泛用于抄写佛经、书画、制作灯笼等。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的热销,傣族手工造纸包装深得茶商们喜爱,成了上等普洱茶饼包装首选用纸。

过去,傣纸的加工制作都是在农闲时刻,各家做各家的不成规模,发展受限。2011年9月,岩卡成立了“曼召傣族传统手工艺造纸合作社”,有成员5人,社员120户450人。合作社目前有10个型号的纸模,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规格定做,实行订单生产。目前单这一项就能给每户增收两三万元。

2006年,曼召村的“傣族构皮手工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曼召傣纸不仅成为曼召的名片,也成为傣族文化的一个特色标签。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了曼召村,探访这种“非遗”技艺的奥秘,游客在食宿方面的消费也让村民有了更多的收入。

岩卡告诉记者:“如今,曼召村家家户户造纸,晒纸的场面成了曼召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美国、韩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上海、广东、香港、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客商前来参观、考察、订购。”

在曼召村傣纸工艺品展厅里,精美的折扇、工艺提包、普洱茶包装等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虽然今年有疫情,但是我们傣纸的销售却没受到影响。今后,我们要不断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让傣纸这个古老的技艺转化为经济收益,永远地传承下去。”岩卡说。

  • 非遗助力村民增收

  • 西双版纳“美丽乡村”标杆

  • 传承发展傣医药 护航群众大健康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