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安宁市太平学校位于“白族乡”太平新城街道。学校现有学生2500余人。白族、傣族、哈尼族、回族、傈僳族等18个民族的学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中华文化认同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深入人心。
学校2018年被安宁市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019年创建成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校一直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乡村复兴少年宫、课后服务、学生团队建设深度融合。
太平学校乡村复兴少年宫并没有固定的位置:给个练舞的场地,便为它注入了舞蹈的灵魂。放置在运动场上,便是同学们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天地。静立在象棋室,进退之间,演绎着楚河汉界的金戈铁马。在这样一个地方,学校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深赋其中,颇具特色。
安宁市太平学校德育副校长姜玉萍介绍,太平是白族乡,我校课间操坚持开展千人白族霸王鞭(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白族习俗传承和白族文化。此外,我们还结合课后服务和少年宫活动开展腰鼓 威风锣鼓、舞龙等民俗特色课程,让孩子锻炼身心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从而提升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民族主题班会上,身着白族服饰的党老师,和同样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孩子们一起,认识几种少数民族的服装,了解“泼水节”“三月街”等少数民族节日的由来。
同样是民族主题班会,身为傣族地杨老师穿着傣族服装给同学们上课,亲和,自然,很有代入感,让大家很容易就融合在一起。杨老师说,这是给孩子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的有效方法。
在课后服务这一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办出了特色。不仅弘扬了民族艺术文化,也启迪了孩子的智慧和心灵,为孩子们树立正确审美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课件设计上,别具匠心。比如美术课,捏橡皮泥人、剪纸、涂画民族服饰配色等,在教学活动中,让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