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宏
我读过很多工匠故事的书,那些伟大的工匠,在与手艺的磋磨对垒中,匠心一生,以灵心慧思、发明创造和卓绝技艺,书写了劳动的传奇。
工与匠,《辞海》中解释为“手艺工人”,最早专指木匠,后来泛指各行各业有技术含量的手工业劳动者。他们或被单称为“匠”,如木匠、铁匠、篾匠、小炉匠、弹花匠、泥瓦匠、杀猪匠等;也可单称为“工”,如古书中常有“百工”一词,泛指各行各业的匠人。从《尚书》《诗经》、诸子百家,到历代史传、类书,或者文学、笔记、志异等,都依稀可见匠人或忙碌或孜孜的身影。
他们以手抵心,精雕细刻,终将一种手艺或技术臻于至境。
匠心,字面上看,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实则指认真、用心的精神。我国传统的手艺如拉弓造箭、伐木造车、绫罗绸缎、烧窑制陶、造纸活字、引水开渠、本草中医,九行八业里各有鲜活的名匠故事和技艺高超的绝活儿。不论是炎黄二帝、鲁班、墨子,或是李冰、蔡伦、毕昇、金简、黄道婆,甚至于一些无名氏,他们都有着难得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匠心;匠心催生思想。墨子,便是从工匠中诞生的思想家。平民阶层的墨子,将其自身经历的积累上升到理论,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并维持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作用,由此提倡劳动光荣。他乐于钻研技术,认同“百工”,提出“兼爱”思想,主张天下人都应不分高低贵贱,彼此相爱。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站在工匠的立场朴实地讲道理,反映了农工劳动者的诉求。
他还以“五法”——矩尺划方、圆规划圆、绳墨划直线、悬锤定偏正、水平器制平面,来论证国家法度的重要性,体现着浓郁的工匠精神。墨子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务实进取的实践精神,不仅是古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工匠养成工匠精神的方向,更成为墨子学说的传世根本。
匠心的融入,是劳动的最高境界。有匠心的加持,劳动带给人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有精神享受。《考工记》道:“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所做也。”即,优秀的劳动者,可以被归于圣人行列,像奚仲、李冰、蔡伦、毕昇、李时珍、黄道婆甚至于一些无名氏,都因自己在行业中祖师的地位,被普通人奉为神明,享受着民间的香火祭祀。
在劳动中,劳动者自己也享受着无与伦比的快乐。庄子在他的著作里,讲述过几位工匠绝活的故事。杀牛的庖丁,以高妙技术赋予了杀牛场面艺术之美:动作和声音相和,如同舞蹈搭配音乐一样美妙。这不仅给予旁观者赏心悦目的体验,同时,劳动者自己也得到了极大的身心享受——这是精湛技艺作用于人的精神审美。
而“梓庆为虡”,说的是劳动中的专心致志、全心投入。梓庆为制出精美的编钟木架,动工之前,先斋戒七日,息心凝虑,清除杂念,进入忘我境界。之后入山林选料,最后加工制作。这是以自我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因此,物我合一,巧夺天工。
虔诚以待,心思纯粹,将劳动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创作,这是匠心炼成的必备心境。
如今,匠心,已被视为一种综合涵养,包含敬业态度、担当精神、严谨作风与卓越品质等优美素质。匠心,甚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气质和一个时代的追求。在那一双双手、一个个身影的背后,在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在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背后,是对劳动的敬畏之心,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时光流转,匠心永恒。
(作者单位系邢台市临城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