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讯·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兰坪河西乡民族文化焕新机

熊羽 鹿昕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为河西乡农文旅融合发展充足了底气。

“八月放羊八月八,早起放羊晚切麻。大线切得头发细,小线切得看不真。”河西乡新发村委会里,歌声隐约传来,汉族民间小调传习班的成员围坐在火塘旁,讨论唱法、完善歌词,不时齐声哼唱一段。

新发村是多民族聚居的村子,其中60%为汉族,汉族民间小调在当地流传甚广。

新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少云在年少时就喜欢村里的民间小调,2004年,怒江州第十四届乡级农村文艺汇演活动上,他和小伙伴带着自己搜集整理的《赶马调》精彩亮相。抓耳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歌词,让《赶马调》在怒江大地上传唱开来。

河西乡在新发村成立了汉族民间小调传习班,在传唱小调的同时,共同探讨民间小调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的愿望是让汉族民间小调可以继续传唱下去,这是文化,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53岁的村民陈春江说。

“我们做这个事情,不仅想传承文化,也因为自己是真心喜欢。”董少云说。

联合村下安乐小组村民杨文锦作为省级非遗“普米族四弦舞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把一生心血投入到普米族四弦琴——羊头琴的制作工艺中,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免费收徒近300人,羊头琴在他手里成形,也从他这里广泛流传开来。

村民李正元在杨文锦的悉心指导下,仔细雕刻羊头、校准琴杆,一步步组装出完整的羊头琴。

杨文锦的羊头琴制作工艺是远近闻名的。他给记者展示了一把制作好的羊头琴,琴身用水冬瓜木,羊头的眼睛用贝壳雕出,琴耳用羊角,琴箱侧面雕出普米舞蹈“搓磋”、弹奏乐器的图案,反面则雕出普米族文化中最重要的“铁三脚”。

聊得正起劲时,杨文锦即兴表演起来,熟练地弹起四弦舞乐,信手拈来的曲调,动人的旋律让人忍不住想跟着欢快舞动。据杨文锦介绍,四弦琴是普米族舞蹈“搓磋”的伴奏,12种曲调配合12种舞步,深受普米族群众喜爱。

年近60的杨文锦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本民族的文化。2016年,杨文锦成立了兰坪县华科民族工艺有限公司,致力于保护、发展普米族传统手工艺品文化,除了羊头琴制作,还扩展了各种民族工艺品制作。他将小院改造成了工作室和展室,陈列着学生的手工作品。

众多民族的聚居为河西乡带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技艺,普米族舞蹈“搓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玛开益、普米古歌咧咧在这里传唱,滇西北唯一的傩戏《杯日往》——白族支系拉玛人集体性的盛大集会在这里传承演绎,在保护和传承中,优秀的民族文化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 “祥云印象·云南源”乡村村晚展示特色

  • 幸福村里的“壮绣”风情

  • 德宏州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互嵌式发展

  • 宾川县传达学习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

  • 傣家乡村大学堂促文化传承

  • 西畴县举行“三项计划”启动仪式

  • 兰坪河西乡民族文化焕新机

  • “小小宣讲员”新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实现新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