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讯·公告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实现新发展

【上接1版】

怒江州始终把文化认同作为最深层次的认同,改造提升了独龙族、怒族、普米族3个人口较少民族博物馆,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与“百名人才”培养工程等文化项目,打造了以《多彩怒江》为代表的四部民族舞台艺术剧目以及怒江决战脱贫攻坚纪录片等文化精品,摆时、红歌、优叶、唢呐演奏、搓磋舞等历久弥新、扣人心弦……通过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同时,怒江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持续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感恩共产党、感恩总书记”“升国旗、唱国歌”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心。

为推进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怒江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党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中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程,印发《怒江州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方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营造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

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立足实际,怒江州以易地搬迁安置点为重点,把易地搬迁安置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共建共享、讲好团结故事、抓实产业就业、完善服务体系等,深化居住、教育、生产、经济、文化五个方面的嵌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易地搬迁安置点)。

为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怒江州与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实现“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责任共担”的协作目标,达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通过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与昆明、普洱、德宏、临沧建立五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融荣与共实践中心”,多渠道推进怒江州示范创建工作。

同时,怒江州深入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和民族体育活动,通过“阔时节”、州庆等节庆日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以群众看得见、能互动、有共鸣的方式深化全州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

和谐 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更加有效

在怒江州450千米的边境线上,有1个国家级二类口岸——片马口岸、5条通外公路,4县(市)中有3个属边境县(市)。立足特殊的地理位置,怒江州坚持增强边疆治理能力,不断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怒江州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修订完善现行有效的12件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有效保障怒江州民族区域自治、资源开发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有序推进。

同时,怒江州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持续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推进全州民族宗教领域平安建设。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目前,怒江州成功创建8个国家级、232个省级、481个州级、9552个县(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家庭),成功打造1个国家级、3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逐步推动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覆盖全州的创建格局。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如今的怒江州,各族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共同绘就壮美峡谷新画卷,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 “祥云印象·云南源”乡村村晚展示特色

  • 幸福村里的“壮绣”风情

  • 德宏州推动各族群众深度互嵌式发展

  • 宾川县传达学习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精神

  • 傣家乡村大学堂促文化传承

  • 西畴县举行“三项计划”启动仪式

  • 兰坪河西乡民族文化焕新机

  • “小小宣讲员”新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实现新发展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