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山茶花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火草

毛天志

我工作的地方是牟定县戌街乡,生长着那种个头矮小的、五六片叶为一株,以“火”字为姓、以“草”字为名的植物——火草。乡村老者说,火草曾与我们云南这个地方不少先民、山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翻阅资料,我从中了解到,在过去云南山里人的生活中,至少有三方面离不开火草。其一,人们撕下它背面的那一层白膜,用这种白膜作为火绒,再用火镰打出火星子,引燃火绒,用于生火御寒、烧水做饭等。其二,山民们把它那层白膜搓捻成线,纺织成布,做成衣服穿。其三,孩子学文化、求知识、写毛笔字,常常捻下火草背面的那层白膜放置在墨盒里,使墨汁不干涸。

作为山民的后代,对于山区生活时常遇到的种种困苦和无奈,我是深有感触的。就拿这小小的火草来说一说吧。

那个生产落后的时代,没有棉花、丝绸和布匹,山民们要蔽体遮羞、防寒防晒,只有漫山遍野去寻找火草,有的山民还不顾生命危险,跑遍“九山十八箐”,翻山越岭去寻找火草来做衣服。而做成一件火草衣服需要上万片乃至几万片火草叶子白膜搓捻成的线。从火草背面一片一片撕下白膜,一根一根搓捻成线,一扎线一扎线编织,一片布一片布染色……数十道工序,非常辛苦。

一位对火草甚是了解的朋友说:“百揉而为草,百揉而为线,百揉而为布,这种火草的精神,恰恰是我们的先民所具有的百折不挠顽强生存的韧性。”为什么这么硬的纤维能够做成冬暖夏凉的衣服?就是因为人们在搓、捻、揉这么硬的纤维的过程当中,把手上的汗,身上的汗,眼里的泪,全部融入火草的纤维里边,所以人们穿着会感觉冬暖夏凉。对于他这样的阐述,我尤为赞同。

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人们一直秉持着如火草纤维一样坚韧不拔、劳动光荣的品质,所以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

此前,听闻楚雄市三街镇、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南华县五街镇、禄丰市中村乡等地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已被成功申报为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非遗保护传承名录。他们依托乡镇文化站、民族民间村寨刺绣坊,培训了一批批“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人。同时通过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火草麻布纺织技艺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等活动,让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得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而今,在牟定县边远山区戌街乡山里偏僻的路边,我们随处可见草丛中一株株冒着新芽、披着绿叶的火草,它们铺满山坡。“时代变好了!”朋友发出感叹。毋庸置疑,火草遍山坡证明了人们日子逐步变好,大家早已使用电器做饭,穿上了各种料子的衣服,用上了瓶装墨汁,告别了千辛万苦寻找火草做火绒、编制衣服、储存墨汁的过去。

(作者单位系牟定县戌街乡文化站)

  • 说茶

  • 回家

  • 品尝年味

  • 自由的春天

  • 花灯闹新春

  • 漫步初春乡野

  • 心向远方

  • 茶山曲

  • 火草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